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课前教师经过精心备课让课堂容量最大化,认真授课,让“教学生活化”“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等教学理念得到充分的应用,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无意把新课中信息量进行增减、或者改变信息一些成分,使原信息变得不完整(与现信息不相等)甚至消失的现象。作为一所城郊学校,如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少信息破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减少信息破损需要在成长中创新。
一、信息破损现象的主要成因
(1)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关注知识点的传输,过多地强调注意听讲,往往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养成。这样也就造就孩子想听不会听的局面。还有外界的因素干扰孩子正常的思维。
(2)学习知识点的局限性。农村小学学生活动环境和城区孩子存在差异,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当然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没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发散思维的整合和运用就存在困难。
(3)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学生个体的不同,比如有学生读写能力强一些,这样学习起来较轻松且比较快,也就会让不同学生对知识点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接触面不一样,也就让学生看待问题和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差异。
二、信息破损现象的规律性
(1)学生的年龄特征。低中段学生对于语文课堂中直观的、颜色鲜艳的图案接受比较快,且在大脑中形成表象。但是注意力短是一个缺憾,容易形成不是很完善的知识体系。而高段学生虽然注意力比低中段孩子增强了,但是随着年龄和能力的提高,影响孩子课堂的因素也随之增多。
(2)男女生的差异。语文课堂中,男生对于故事情境反应强烈,表现的欲望多,属于兴趣性学习。而女生普遍表现沉稳,且有意注意时间长久,可是接受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慢。
三、减少信息破损现象的策略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阶梯。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在“圈一圈、点一点、画一画”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自我认读,自我评价。良好的聆听习惯,让学生在课堂的争论中成长,让学生在聆听中学习感悟。良好的作业习惯,给学生充分地巩固新知,是提升知识体系的有力保障。
(2)接受新知与创新能力并存。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客观地把握课堂,将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这时候学生的学习要将教师的传授与自己的思维碰撞,在接受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做一个智慧型的小学生。
(3)交流能力与反思学习同步。让学生形成交流的好习惯,遇到能够把握清楚的问题学会与同学分享,遇到课文中或者课外习题中疑难问题,学会勤学好问,学会积极与同学交流困惑,在聆听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并能够及时反思,形成知识的链接。
总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孩子对知识的建构,及时地处理好“信息破损”,有利于学生语文课堂知识点完美转化,做好知识传输的“桥梁”,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