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为学生成长助力

2013-12-29 00:00:00李亚敏
成才之路 2013年14期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本人在基层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数年,下面从该学科教学生活化方面结合自身经验进行简述。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1)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将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将书本上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获得对生活、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真正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让学生去感知与体验思想品德课给予的品格魅力,并在此过程中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不断丰富了学习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思想品德课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但是就教学现状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教师教授的知识只是表面,不能上升到实践层次,导致学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很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不深刻,只停留在认知阶段,还未转化成自己内在的能力。之所以这样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没能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这种教育模式只是停留在了口号上的“德育未来”,却完全忽视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行为,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针对这种模式的弊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谈几点见解。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1)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要做到生活化。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是他们生活实践的再现和升华,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才能不拘泥于书本知识,教学目标体系是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及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不能忽视学生的认识水平,不能漠视现实生活,如果违背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脱离了现实生活,那么产生的目标即会是宽泛的、拔高的,自然不会有知行合一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营养,不断关注他们的生活感受、不断激发他们道德学习的愿望、不断提升他们自我成长的需求,这样才可以让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富有活力,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与统一。

(2)新课程导入环节要生活化。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他们处于非常好的学习状态,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学习知识能力是非常强的,使学生能全身投入到学习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知识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学起来可能感觉特别枯燥无味,所以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学到的只是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不知道具体有什么用,那又怎样谈得上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而导入课的目的则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的紧张心理,激发兴趣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如果将课堂教学当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呢?我觉得从学生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联系他们关注的话题,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为契机,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即联系生活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到新课中来。

(3)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就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只有在平等友爱的环境中,才能感染学生学习的态度,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是热情活跃的状态,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并获得丰富的灵感,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开展一些课程生活化的探究学习活动,树立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的绝对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热烈学习局面,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乐趣、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作为品德课教师,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或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内化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指明灯,提问是具有艺术性的东西,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深挖教材,找准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很抽象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指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从而使他们获得新知,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综上所述,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信任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思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学会提出问题。生活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就为学生的质疑问难提供了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教学情境所用材料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应用材料应该是具有典型性的。

(5)教学评价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表现在实际生活中,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格和健康心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评价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注意,评价不是单一的评语,而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既要重视结果,又要注重过程。因此,评价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从而让评价成为学生不断上进的动力。

总之,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是改革的必然趋势,生活实际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而言,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因此,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向现实生活开放,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