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成长需要人格文化教育

2013-12-29 00:00:00朱礼梅
成才之路 2013年14期

人才的成长需要人格文化教育。人格文化教育,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用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作的追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即是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它区别于空对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运用。它是更高层次的人对精神的追求,对自我品德的完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它符合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促进人的道德修养,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初中学生来说,历史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人格文化教育上。

一、劳动的美丽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社会,劳动创造了文明;透过纷繁复杂的商品现象,只有人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一定程度上,是劳动让历史变得五彩斑斓,引人深思。

人在历史中自然也是以一种劳动者的姿态出现,我们的祖先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杰作:他们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并进一步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来人工取火;他们种植水稻、蔬菜、粟;他们纺织、制彩陶;建长城,造水渠等。这些劳作使得历史不断地进步,我们不得不感慨祖先的睿智和勤劳。

老师可以通过建立专题的形式,整合反映我国先民辛勤劳作的知识要点,以便学生能够综合了解。通过对“爱劳动”这一传统美德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热爱劳动的品德。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他们为掌上明珠,事事不让他们沾手,久而久之,懒惰这一坏习惯便越发得令人担忧了。通过这一种无形的教育,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陋习,并且能够加以改正,端正价值观,有良好的价值取向。

二、“孝”文化

中国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志。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在初中历史书上我们不难发现孝这样一种文化的痕迹:西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汉魏隋唐时期出现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观点;宋元明清虽然孝道走向极端化,“三纲五常”严重地束缚和抑制了人性,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反映出“孝”这样一种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进了这个民族,融入其血液之中。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提升到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高度上。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弘扬孝文化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注重对这一种文化的释义,让学生学会感知父母、报答父母、孝敬长辈。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孝文化并不绝对的全是精华,其中不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分辨其中的糟粕和精华,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正确对待文化,以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

三、家国一体

对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来说,中国的“家”和“国”的概念并不是区分开来的,对于统治者来说,往往是融合为一体的。而这一种家国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在初中历史书中,这一种思想也表现得特别明显:奴隶社会时期,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也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封建社会时期,则表现为“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种思想与形成的原因相结合,分析我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以提升学生对我国各方面的了解程度,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正是这一代青少年所缺失的。

结语: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考试得高分为主要目的,却将学生人格文化教育忽视掉,无法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材料进行人格文化教育。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文化(劳动的美丽、“孝”文化、家国一体)来论述如何完善学生人格的,但是事实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远远不止于以上概括出的几种文化现象,而从这些文化现象所反射出来的精神又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积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出发,亲身实践这些思想,可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可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任务便是人格文化教育,为培养学生完善人格而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