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是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笔者通过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颇有心得,在这里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有以下几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一是直观感知教学法。该课程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门新颖的课程,学生对计算机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其主件各有何用途等?为此,教师可通过现场实物的展示,让学生看看、摸摸,甚至做做,以便让其认识计算机的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部件,并适时地解释其作用。通过这种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在脑海里建立起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掌握其基础知识部分。
二是互动式合作学习教学法。这是一种以学生个人为主体,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自主、合作、互动为精髓的学习方式,它符合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优势在于: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之中,既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望,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让学习小组成员间取长补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既增进了友谊,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更能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堂与课外之间的有效立体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在讲“电子邮件的收发”、QQ聊天、建博客等内容时,采取这一方法可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讲练结合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讲练结合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演示、讲解,学生一边动手操作,然后再加上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就能很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是比较教学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教学过程中务必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教师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可将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文本框的插入与格式设置方法,而艺术字和图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设置留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去完成即可。这样老师只需讲六七分钟,学生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时间,同样可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如资源管理器时,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
五是自由作业教学法。有些教学内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可采用让学生自由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老师在讲Word中“综合应用”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自由发挥。教师只需选取更具代表性、典型性的个别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进行成果展示,以让全班同学来讲评,从而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以达到共同学习与不断提高的教学效果。
另外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第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练、多动手操作。第二,师生角色的转变。根据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由过去的学习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咨询者,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学生则应由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主动传授者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第三,教师务必要做到“重交流评赏,轻定位评判”。教师在进行课堂上学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务的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多引导同学们去欣赏、分析作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板书艺术等等,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这漫长的征途当中,都必将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