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采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将有助于让学生们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有助于更好地为中学生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思想品德;寓教于乐
初三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与政治、经济、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庞大、深奥,和前两年的初中课程相比,理论性强了很多,加之面临毕业,时间紧,任务重,这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一、教师“吃透”教材,挖掘“乐”
北宋的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他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句话后来衍生为“成竹在胸”这个成语,意思是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已经对这件事情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考虑,并且已经有了可行的解决办法。
教师想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需要对教材内容“成竹在胸”,先自己“吃透”教材,才能真正明白该如何“寓教于乐”,如何将“乐”融于其中。因为教师充分掌握了教材内容,就能够清楚地解读教材每一个部分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并从教材本身发觉乐点,这是教师“寓教于乐”的基础,也是让学生乐在其中的前提。
如我在教授“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一课时,在清楚地理解基本国情的原因、含义、特征等教材内容时,才能找到寓教于乐教学方式的恰当接入点。才知道用怎样有趣的时事引导学生思考“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是什么?为什么?”。充分理解教材后,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也更加自然。教师从教材本身挖掘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材知识,能够轻松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进度学习和思考,并从中获得乐趣,掌握知识。
二、授课“引经据典”,体现“乐”
韩愈有一句治学名言叫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畏艰苦,勤奋学习,努力上进。但是这种以“苦”为主的教学方式单调而乏味,很容易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陷入盲目、机械、枯燥的被动学习。
而当前的素质教育更加青睐那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乐入教”的教学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奇故事、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高雅艺术等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再将其转变成一个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过程轻松自然且具有教学意义的故事会、文化品鉴会或艺术鉴赏会。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这样的做法不仅会让老师教得快乐,更能让学生学得开心。
又如,我在教授“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课时就是先用图片或视频资料的展示导入课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幅员辽阔的国家各个地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而了解我国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引出“共同富裕”的概念。这时再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出现的原因和发展历程等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引发学生对“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这些教学重点内容的深入讨论,使学生心生感慨,主动思索“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最后,我们是以一首欣赏赞美政策的高雅歌曲作为课程结尾,以美妙的歌声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结合当前时事,丰富“乐”
初中三年级的思想品德内容包括认识国情,了解制度;全面建设,实现小康;科学发展,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这四个主要单元,从内容性质来看,教材内容正好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和道德风尚四个方面,都能与每天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热点时事相关联。若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时事相互印证便能将死板的教条变成活泼生动的现实案例,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而且还能更加牢固地理解和记忆,使他们真正掌握课程中要求的内容。
以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共建美好和谐社会”一课为例。教材中对美好和谐社会的概念、定义、内容都有详细解释,但是这些单调的文字并不容易被中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这种情况下,我通过一种或者多种有形的表现形式来对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的内容进行诠释。比如,让学生讨论一下“3月习主席出访各国”这一热点时事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习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见互换国礼的场景 ,“莫斯科时间22日晚,两国首脑在克里姆林宫互换国礼,习主席赠送给普京总统的肖像刺绣,得到普京大赞”。然后,我提出具体问题“同学们从这一条新闻中悟到了什么?”同学们讨论后,我加以总结:首先,从事件中了解到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正在努力地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其次,我们看到了国粹之一刺绣艺术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发出闪耀光彩。这也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突出成果之一。这样,就丰富和增加了“乐”。
四、尊重学生主体性,做到“乐”
英国的教育学家威·道·沃尔说过:“只要学生能提问题,这就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单纯地听教师讲课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精神力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做到“寓教于乐”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感,使教学课堂变得活跃生动,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愉悦气氛。学生可以自由地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心灵的愉悦感觉。
此外,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也是教师“寓教于乐”的重要手段,我在教授课程时策划了一些与思想品德相关的教学活动。比如,举行演讲活动说明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环境下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或者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举行知识竞赛等让学生们在这些以自己为主的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从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总之,思想品德作为灵魂的指引者,在初中这样一个人的“灵魂发育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就应该采用“寓教于乐”这种合适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顺利地传授知识,还能让中学生们在活跃、愉快的教学环境下打下坚实的思想品德基础,并让中学生“学在乐中,乐在学中”。
参考文献:
[1]李光鹏.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J].素质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