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儿童到少年的过渡期,针对其成长阶段的特征,应当考虑将体育游戏融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这种寓教于乐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锻炼、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还可以将学生肢体训练与大脑训练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体能、智力及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小学体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能素质教育基础课程,对于我国国民体能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充分重视小学体育教学成效。为了保障体育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体育游戏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寓教于乐的体育教学,巩固并推进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目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现状主要是:
(1)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创新性不足。之所以要将体育游戏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是为了增加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动,改善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但就现阶段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来看,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缺乏创新性,千篇一律地将体育游戏带入到课堂中,甚至作为学生每节正式体育课前预备活动的一部分,使得学生对于体育游戏接受度不高且容易产生厌倦感。
(2)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无法兼顾个体差异。现阶段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属于大众化体育游戏,比如跳球接力、扔沙包、跳绳、拔河等,这种类型的体育游戏由于具有普适性所以备受小学体育教师青睐。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体育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对于体育游戏需求的差异性,比如男生和女生对于不同体育游戏的需求、偏好、适应情况,不同体育游戏对于参与者体能基础要求也不一样。
二、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注意事项
(1)加强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年龄分布在7岁~13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于可能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认知有限,并且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动,甚至有逆反心态。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之前,体育教师首先应当跟学生强调游戏中可能出现导致伤害的行为,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对待每一个游戏环节;其次,在体育游戏开始前,尤其是对于需要学生活动范围较大、活动时间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体育游戏,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训练,从而保障学生理解游戏的要求、游戏的规则,防止在游戏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此外,教师还需要在学生进行游戏时,从旁指导,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防护和辅助措施,帮助学生安全、顺利地完成整个游戏活动。
(2)选择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阶段的体育游戏。儿童7岁~13岁这个周期,正处在心智快速成长阶段,小学体育教师在引入体育游戏时,需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需求特征。比如,低年龄儿童性别差异导致的偏好影响不大,喜欢活泼、趣味性浓的体育游戏,独立动手能力较差、对于群体性活动比较亲睐,因此在进行低年级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以群体性、趣味性活动为主。对于高年级学生,比如年龄层处于11岁~13岁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受生长发育影响,已经开始出现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兴趣爱好不一,体能素质和基础有别,偏好有一定挑战性和难度的体育游戏,注重体育游戏中的集体荣誉感、个人荣誉感,因此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游戏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特征,以竞技类体育游戏为主,并且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表现。
三、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
(1)适用范围及意义。“赶鸭子”游戏适用于小学中低年龄段学生,主要通过趣味性的集体活动形式,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专注度及团队协作精神。
(2)游戏规则。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5~6组为宜,每组4人,每四次算为一轮结束;小组成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顺序完成教师所提出的动作要求,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未按顺序完成、未完成指定动作都算作失分;规定时间内,最先按照指定顺序完成规定动作的小组获得胜利;根据小组完成时间长短、动作规范程度来判定最终名次。
(3)游戏准备及方法。需要准备几条较长的皮筋,将每条皮筋头尾连接、打结成圈,每一个皮筋形成一个圈,每一个圈中站入一组人,四个人将皮筋扯成正方形。把游戏者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每组排头各站皮筋的一边。发令后赶快用左右脚各钩跳一次皮筋,再按顺时针方向跑到下一边皮筋处钩跳,并力争动作迅速追拍前一人,一旦拍到就可为本组得一分。
结论:体育游戏对于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喜欢内容丰富、趣味性浓的体育教学课程,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了解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需求特征,选择适合不同阶段小学生的体育游戏,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成长成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