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语言文字精练,蕴涵的内容丰富,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熏陶,古诗词教学中有必要适度地把有关联的诗词合理组合,以诗促解,这样既可以帮助原有文本的理解感悟,又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面。恰到好处地融合能让语文课堂更有生命力,让学生的古诗词细胞得到更全面的滋养。
关键词:互动;融合;升华
一、以诗导学,用诗来营造诗境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文本与学生心灵间的交流。作为教师,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境界和氛围,潜移默化,陶冶性情。譬如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春天的氛围,感受春天的气息,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朗诵已学的描写春光春色的诗篇。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春日》、韩愈的《春早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在美读美思中,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春天的画面。
二、情境的互动、融合
“情境”是古典诗词文化的重要内涵。小学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从诗中感悟到情感,古诗词教学旨在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心领神会,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感。在执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巧妙地创设情境,并用上其他诗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意犹未尽。师:同学们,这首词学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不须归的原因了吗?板书:归?生:这里如诗如画,让我如痴如醉。生:作者在这里钓鱼感到悠闲自在,悠然自得。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会读了,有本事;读懂了,更了不起。你们读懂了吗?生面面相觑,默然不作声。师:有的同学不敢自信地回答我。那我问一问,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生:回家。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师:“还”是什么意思?生:回!师: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赶紧——生:回家!师:好,我也来劝劝大家。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齐读)不须归。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生: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生: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生: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师:你还能读出张志和不愿归的其他原因吗?他不想回家?他想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是啊!他选择了“斜风细雨不须归”,他喜欢这种安宁平静的生活,我想他的内心一定充满?(快乐,幸福)让我们与张志和同乐,让我们一起分享这种快乐,读全词!两首词的融合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师生畅游在词的美好情境中,效果甚佳。
三、意境的互动、融合
“意境”是指诗词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整体形象体系,这若干形象着力表现在学生的想象力上,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还以《渔歌子》为例,师:同学们,你们想象的画面真是太迷人了,这情景如诗如画,让人如痴如醉,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好不好?
师:这些白鹭鸟可能在怎样的飞?(自由自在的,无忧无虑的,展翅高飞,低翔,掠过了水面等)教师开始画。师:看着画面上的这群白鹭我们可以想到那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师:我们把刚才的画面读活了。我们来看看词的第二句,桃花流水是什么样的?鳜鱼又是怎么游的?师:谁见过桃花?给大家描述一下,他是什么颜色的?生:粉色的,粉的迷人,粉的浪漫。师:她的味道怎么样?(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师:这真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粉色的桃花连成一片,远远地望去就像?(花的海洋,天边的彩霞),这些桃花有的可能?有的可能?(含苞欲放、完全绽放),用上拟人句就更美了,一个个在枝头——(绽开了笑脸)。教师开始画桃花。这桃花的香味有可能把什么引过来?(蜜蜂、蝴蝶、小鸟)他们来做什么?师:这真可谓“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桃花,这春江流水同样能让我们想到一句诗,《惠崇春江晚景》里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只不过这里是“春江水暖鱼先知”。这春江水打算用什么颜色来画?这春江水又是什么样的?(微波粼粼,波澜起伏)教师开始画。这春江水不正是白居易笔下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吗?
……
师:“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就是世外桃源,是人间仙境,让我们与这仙境融为一体吧,齐读《渔歌子》整首词27个字,除了“不须归”3个字,其余部分都在描述春天迷人的景色,教者通过词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学生想得透彻、鲜活,教者适时用上6句诗句为画面勾勒出更为浓厚的意境,让学生沉醉其中。这种词与诗的融合真正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了。
四、诗与诗的互动、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一篇带多篇,以量多
取胜
例如在执教词《水调歌头·中秋》时,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借月色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古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很多,如果依次出示《峨眉山月歌》《山居秋暝》《望洞庭》《暮江吟》《枫桥夜泊》等引导学生学习,希望学生在厚实的积淀中提高语文素养。殊不知,同题材的古诗,意境和情境各不相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大容量的融合,削弱了学科教学的整体意境,该掌握的得不到落实,该理解的仍一知半解。互动和融合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突破重难点、深化主题和文本空白处服务的。是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搜集、精选有关诗句、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诗过程中,相互引证,相得益彰。例如窦桂梅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从题目就引出高鼎的《村居》,最后点题时又读出“茅屋人看小,我居舒觉宽”的诗句。当读到“大儿锄豆”时,又诵读《锄禾》及“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诗句。读到“小儿卧剥莲蓬”则引用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的诗句。读到“溪上青青草”,则说那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最是溪上青草绿”。这样的互动和融合激活了诗趣,丰富了诗情,升华了诗境。
参考文献:
[1]董承基.小学生古诗常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2]周大华.走进古典诗词寻找美的踪迹[J].科学大众,2010(4).
[3]叶辉.挖掘古诗美育因素,发挥语文育人功能[J].现代语文,2006
(6).
[4]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
之友,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