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细节描写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学生写作才能

2013-12-29 00:00:00陈芳
成才之路 2013年14期

摘 要:中职学生在习作中掌握人物细节描写虽是基础,但很重要。为了能指导学生在习作中恰当运用这一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借分析中职语文课文中的典型细节描写,以求学生在习作中把人物描写得更圆润丰满,让主题表现得更具有社会性。

关键词:典型;细节描写;指导习作

细节,是人物鲜活的钥匙。文学作品中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起画龙点睛作用的细节好像人体身上充满活力的细胞,缺少了它,人就不能存活;描写人物时缺少体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就不是独有的。只要是上过中学,有谁会忘记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有谁不会为阿Q临刑前画圈的细节而击掌叫好?这些鲜活的细节一直会存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永不磨没。鲜活的人物,会使一篇文章充满生机,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而恰恰就是那一两处让我们终生难忘的细节让我们记住了这些文学中的人物。

那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细节描写笼统地说就是在塑造人物形象和体现人物性格时通过对人物的细小环节比如动作、语言、心理、表情及服饰等方面作出具体而细致地描绘。优秀的细节描写能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浓,使笔下的人物更丰满、事件更具体、主题更有说服力。

内容言之无物,人物描写平淡化,记事流水账,这些都是当前中职学生记叙文写作的通病。写《我的老师》,则所有学生笔下的老师都是循循善诱、敬业奉献,唱的都是春蚕赞、蜡烛颂。习作中的教师形象安在任何一个教师身上都行,既没有个性,又没有人物特有的性格;文章缺少感染力,也没有时代精神。现在的中职生,本身在校就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对生活缺少热情,对描述对象不管是人还是景就没有切身的感受,生活给予他们的感悟很少,就更无从真切地去描述。但作为老师,又不能放任自流。谁都希望学生能把作文写得更有看头,更精彩些,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症下药,开一剂救济的良方——给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专项指导。

一、细致观察是前提

不关注生活不关心时代变化,是学生习作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位著名文艺评论家曾这样说过:“细节来自生活,只有真正熟悉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掌握细节。”用我们这颗热爱生活的心认真观察,处处留心。生活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会勾起我们心中写作的冲动。走在绍兴街头,走进咸亨酒店,带着对中国国民怒其不争的巨大悲哀,鲁迅先生选择了短衣帮与长衫客来反映时代的一个侧面。走在绍兴街头,鲁迅先生把他犀利的眼光放在长衫客身上;走进咸亨酒店,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又注意到了短衣帮,最终才为世人留下令人思索的“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古今中外杰出的作家,甚至会用他们的一生潜心观察生活,创造出许许多多不朽的人物,千百年来使历代读者的灵魂仍为之颤栗。

但大部分学生不把精力放在对生活的观察上,即使观察也是走马观花,并不曾留下多少印象,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至于具体情形又说不上来。为了让学生学着观察生活,笔者曾经组织学生上街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从路人的着装打扮、走路的姿势及代步工具上猜测他们的身份;进菜市场,观察小贩的穿着,看他如何招揽生意,如何与人讨价还价,甚至让学生亲自当了一回买菜者,让他们切身感受一下生活,切身体会不同行业的人的区别。仔细听,认真看,细心想,养成时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有了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就会时时刻刻潜意识提醒自己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自觉积累生活素材,使自己的习作言之有物。

二、筛选细节是关键

生活中的细节多而杂,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择优而用。杜鹏程说:“要从一百个细节中选择一个细节。”被选中的细节要最典型、最个性化,能集中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能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经常用细节,作者即使只抓住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或内心的某一方面的最典型的细小一点来揭示人物的个性和思想,作品的人物就显得尤其具体形象,丰满鲜明。

(1)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人物所处的生活或时代赋予他独有的特点和身份。有个学生是我县平湖镇人。他是这样描写市场中的一位卖鱼大叔:“老板是一名精瘦的中年人,围着一条湿漉漉又粘满鱼鳞的黑色橡皮围裙,穿着雨鞋,眉眼间总挂着笑意,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动作麻利地过秤、刮鳞、剖肚、削片……此时,我注意到他的手,这是怎样的一只手啊!因为常年累月泡在水里,两只手就像褪了色一般,泛着渗人的白色,古铜色的手臂与发白的手俨然就像两个独立的个体,被硬生生拼接在了一起,极不协调。……”人们身上有明显的职业标志,一言一行无不标志着我们的身份和个性。只有抓住这些标志身份的与众不同的细节,才能准确刻画出人物的特色。

(2)人物自身独特的精神风貌和鲜明的个性往往会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抓住这些动作细节也就抓住了人物的魂。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单元《最后一片叶子》动作细节描写就很突出,“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小小的荷兰式玻璃窗外对面砖房的空墙”;“琼西烫着,脸朝着窗口,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她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琼西对生活、对生命失去期待,准备等死的心理就是通过这些动作细节透露出来。“下午苏跑到琼西的床前,琼西正躺着,安详地编织着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毛线披肩。”这一细节照应着前面三处,树上最后一片叶子燃起了琼西对生的渴望,她不再消极地对待病情。在教学中可以刻意强调这些描写,使学生熟记在心,而后学而致用。有篇学生的观察日记中这样写到:“他把废纸揉成一团,轻轻地投进垃圾筐,又俯下身子,将筐边的一个易拉罐捡起顺手丢进筐内。”这位学生选用了捡垃圾这个似乎很不起眼的细节,以小见大,折射出这位同学自觉维护班级卫生的美好心灵。

(3)身份和性格决定了人物说话的内容、语气和语调,语言细节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紧密联系。例如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一段对话很经典地反映了这一特征。“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三人对话很精彩,读者看不到他们,却能够通过他们的语言知道九个“一个”分别是谁:第一第五第七个“一个”是差拨,为害死林冲直接向陆谦献计并动手执行的人;第二第四第九个“一个”是陆谦,他是奉高衙内的命令来杀害林冲的,是个头目,诡计多端谨慎小心;第三第六第八个“一个”是富安,是陆谦的手下,他的话总是附和讨好陆谦。他们三人都是谋害林冲,但从三人说话的内容却可以非常准确地推测出他们不同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4)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最真实,人有时会言不由衷,但自己怎么想是没必要欺骗自己,内心活动细节最能反映人物的感情和思想。例如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叙述林冲被派去草料场管事,到了草厅,发现草屋快塌了,就有这么一段心理描写:“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是林冲典型的内心活动,很真实地反映了他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思想观念,大难临头,却想安稳过冬,他还想着只要忍过一时,幻想着安稳度过刑期,命运就会有转机,就能与家人团聚。

三、课堂指导是必须

理论毕竟是抽象的,在平时的习作讲评中虽然都有提及,但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还需要老师进行系统指导,下面是笔者在幼教班上的一个简单课例,给诸位同仁一个参考。

《抓细节,写人物》教学设计如下。

(1)认知——由张乐平画的三毛导入,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与作用。三毛叫三毛,是张乐平画出的这个人物只有头上三根毛,没画眼睛和鼻子,可大家一眼就能认出是三毛,以此入课,引出细节的含义,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赏析——结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赏析细节描写。讨论分析,引出细节描写的几个常见的方法:简笔勾勒、锤炼词语(动词)、巧用修辞,再分步探讨,结合课文实例体会三者的妙用。本文多处的细节描写折射出林冲的身份和个性特征,以及情节与情节设计的天衣无缝,为人物命运发展作铺垫。林冲总是把花枪随身带着,突显他练武的教头身份;陆谦等人在李小二店里避人耳目的行为,让小二推断出他们可能要谋害林冲,就有了之后李小二向林冲报信,林冲买刀复仇这些情节。林冲善良而且能委曲求全,以为管草料场是好差事,更加用心,去打酒前“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料门反拽上锁了”;买酒回来发现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些细节描写表现林冲做事谨慎,也说明草料场起火不是林冲玩忽职守,自然有了下文山神庙外陆谦等三人亲口说出的借刀杀人的阴谋,情节环环相扣,很严密,很合理。

(3)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写好细节的技巧。在例子的分析中,学生渐渐悟出写好细节的一些方法,老师再帮助归纳:①认真观察;②选择典型;③锤炼词语;④善用各种修辞手法;⑤想象联想。

(4)运用——口头描述本班一位老师的特征。要求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出最有特点的一位科任老师。学生的热情都很高,初稿交流中同学们又互相补充更正相关细节,老师指导学生在众多细节中去粗取精,之后让学生回去继续观察,完善成文。

(5)拓展——积累名著中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制作小卡片。中外名著中有许多经典的细节,选入中职语文课本里的也有许多经典篇章,老师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收集、阅读、比照、感受,不仅可以对细节的认知得到提高,也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写作素材得以积累。

后记:经过多次的指导,学生描写的老师就很个性化:“她在与其他老师谈话的时候总给我一种很诡秘的感觉。原本挺得很直的腰板稍稍前倾,两只眼睛经常从厚厚的镜片上方射出,死死地盯住对方,不让对方有片刻走神的机会。时不时地圆一下眼睛,眉毛也跟着吊得高高的,右手的食指在空中指指点点,画出一道又一道的弧线,大有指点江山的气派。谈话告一段落时,她总会抬一下下巴,左边嘴角一扯,牵出一点笑容。”

闭目一想,如在眼前。学生习作中还有这么一篇也是描写老师的:“他虽然严肃,但也并不可怕。上课不多久,同学们的声音就像海浪一样把他的声音淹没了,只见他眼一瞪,原本布满血丝的眼睛像充血一般,比铜铃还大,眼珠子都差一点要蹦出来,‘安静!安静!!’沙哑的声音挠得人耳膜一阵一阵发痒,但这丝毫不起什么作用。无奈之下他只好拿起讲台上的一个胶水瓶用力地节奏极快地敲起讲台,‘啪啪啪,啪啪啪’,忘乎所以的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顿时安静下来,他见奏效了,便不再瞪眼,继续上课。或许是他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屡试不爽,以后的课堂里就经常听到敲讲台的声音。”

这两段文字动静结合,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最令人满意的是学生选择了极具个性的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

四、结语

记叙文内容显得平淡,是中学生写作的通病,要改变这种状况,靠几次习作训练是无法解决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人物描写好需要真情,而真情要依托生活。对待生活最好的态度就是用心观察,细心体会,这样才能捕捉到生动的细节,之后用生动可感的语言不断强化细节,在细微之处做文章,文章的魅力有赖于细节的生动具体,让细节丰富写作的人物情感,提高学生写作才能。

参考文献:

[1]王亚香.强化细节,于细微之处见真情——谈人物描写中的

细节描写[J].语文教学通讯,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