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是1970年由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尼·博赞创造出的一种学习方法。思维导图不同于概念图,相较于着重表示和组织知识的概念图来说,思维导图要更加侧重于对人思维过程的完整呈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帮助人类开发思维的工具,其对开发人类的左、右脑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在帮助人类改善思维习惯、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方面都具有独到的优势。通过反复运用思维导图,使用者不仅能锻炼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还能借此激发“头脑风暴”,从而更加善于运用层级分类思维工具。
一、思维导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节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对于这种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内容,不是忽视不教,就是开展“假探索,真跟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不仅受到了打击,连思想也受到很大的抑制。
为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经过一定实践,我发现一方面可以利用这种思维工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拓展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探索活动,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引,以及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层一层地理解到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以及重点内容。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及交流合作等活动提供了基础。学生通过交换思维导图的使用经验,不仅可以实现发散性思维的开拓,还可以进行自我思维导图的查漏补缺,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业成绩。
我在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节时,就引入了思维导图教学。我先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植物生长过程的记录片,其后又带领学生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学习。在学生了对于课程内容有了个大概的把握之后,我便提问到:“从之前的我们观看的录像以及所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植物枝条想要生长得很繁茂,其和生长素是密切相关的。那么,对于我国农业技术中的扦插技术这一项来说,要使插条尽快地生长出根,生长素处在一个怎样的浓度才最为合适呢?”学生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对生长素这一概念形成了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认知。在我的指引下,学生开始构建思维导图。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对课堂课题进行探索,学生不仅充分发挥了自身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地位,还高效率地吸收了课程知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同时开发了思维。
(2)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个学生和教师的目标。思维导图的使用,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导图的应用,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构筑思维导图时高度集中精神,不仅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关键要点,同时还需要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保持逻辑思路清晰,思维条理顺畅,这样才能理清各个知识点中内在的联系。除此之外,思维导图的使用,还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让学生做到在听课时有的放矢,轻松抓住关键知识点,从而建立起一套自主的完整的知识系统。
我在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节时,引用了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时,先是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然后在他的带领下学习课程内容。其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纷纷以小组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合作探究发现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问题。之后,各个学生小组的代表又上到讲台进行展示,并讲解各个小组构建的思维导图。在我的引导下,各个小组之间都做了学习和探讨。我又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运用思维导图去解决。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都做得很好,知识体系构筑得十分稳固和完善,整堂课的效果非常好。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和学过程的优越性
思维导图应用于知识量大,系统庞大的学科时,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我在使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生物的教学时,既能避免传统教学设计上的单调无聊,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实现多样化教学,还能帮助学生整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只记录关键词,相比于传统生物教学中学生动辄就要摘抄大段的课堂笔记,思维导图的应用无疑能大大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效率,保证学生能将主要时间用在思考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消化吸收上。再次,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属于开放式的教学,这既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也是顺应素质教育理念大潮的方式。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工具,将其运用在教学上无疑是具有建设性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用思维导图,不仅能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还能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