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理想——谈高中生的理想教育

2013-12-29 00:00:00郭娜
成才之路 2013年14期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社会,最为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被最大地简单化。每天早晨,不再像过去老一辈一样起得很早做早餐,街上每个小巷里都有现成的早饭。你可以从容地分割你的早晨时光,让你的睡眠进行得更为漫长一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存对于现代人来讲已经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物质上的丰富并没有带来精神上的富有。虽然我们的电视频道从过去几个、十几个,到现在的一百多个。饭后可供享受的“精神粮食”也是越来越多。饭后从激情的“中央5台的体育频道”到“各个地方台” 都要轮流走上一遍。真让他说出看了个之所以然,一拍脑子,似乎什么也没有。朋友间的小聚会,也成了暗地里叫劲的见面。每个人都挖空心思,恨不得把自己打扮成“名牌标志的logo秀”。见面后,虽然自我感觉得意洋洋还要装得特别随意和不着痕迹,似乎总要体现出一种比别人强的优越感。而最要命的是见面后谈话,让旁人听简直庸俗不堪。家长里短的内容算是高尚,大部分谈话都与钱有关,并且那种走寻常路线挣钱的方式已无法得到众人的共鸣,如何一夜暴富成为最为热议的话题。顺带杂夹着不时的“噱头”和“脱口而出”的脏话,便构成了当今社会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次小型聚会。

社会风气的“功利化”和“务实化”,让我们这些做教育的也很受冲击。教育并不是空中楼阁,是随于社会的。当整个社会开始浮躁化,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其实是最大的受害者。

作为高中生,刚刚接触社会,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建立。这个年龄在人的一生中是最为宝贵的。古有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而我常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为什么要让你们在这个年龄上高中,拼高三?因为你们这个年龄的精力、体力是最好的。就像一棵小树一样,虽然瘦小,却从内到外透出一种勃勃的生机。”每次说到这话时,学生都会微笑看着我。他们年轻的脸庞总是散发着一种朝气,让我从心底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每当这时候,我总会想起那种老话“人之初,性本善”。而在有的时候,看到有些穿校服的学生带着社会的坏习气,游走在大街上。我总在与他们擦肩而过后,望着他们的背影感叹道:“这真的是学生吗?”那种冷漠,那种淡然,那种愤世的神情,已经完全丧失了一个高中生对生活的热情。于是,我常常在想:“有什么动力,能保持一个人对学习的无限热情。”我问过很多人,也和不同身份的人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答案最后还是被我找到了,是“理想。”

在这个耻谈理想的时代,人们开始“拒绝理想”。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刚从监狱里放出来。”可是我们却羞于说:“我有理想。”连中学生的作文,也透着玩世不恭的痞子味,并名正言顺更名为“新概念作文”。这让做传统教育的我们情何以堪。

我承认,现代的社会已经是一种多元化的社会,各种思想和流派杂夹在其中。我们接受并且包容这些文化。但是传统并不意味着保守,他也可以是一种开放式的姿态或是一种互动的形式。在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课就是谈“理想”。做一个积极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不管是来自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的好莱坞式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是小资们的最爱,小清新电影的鼻祖浪漫之都的法国。主人公,总会在徘徊和迷茫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并最终找到希望之路。而理想,正是支撑这一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谈“理想”成为我每年第一堂课的重要内容。

第一,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虽然这件事不难,但是刚开始,大家表现得都很迷悯。因为,这个时候很多高中生的父母已快到“知天命”的年龄,理想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过眼云烟了。他们中的很多人既不想“提”也不想“谈”自己的理想。因为生活已经让他们变得麻木。如何让他们正确评价和对待自己孩子的理想也是一种很困难的事。他们中会出现两种极端的人,一种是因为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失败了所以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成为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另一种是因为自己年轻时理想成功了,成天和孩子说“我年轻时如何如何……”引起学生反感,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客观和正确地引导孩子的“理想”,也是我在家长会上对家长所说的话。因为教育不一个人的责任,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的理想都是考一本。这是一种“过于务实”并且“不现实”的态度。而是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理想”。通过一番话教育,很多同学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在小的时候很容易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并且能脱口而出,不加掩饰。现在想想,那是属于孩子的幸福。伴随着年龄的成长,我们却发现判读“好”和“坏”越来越困难。社会就像一个麻辣火锅,谁也摆脱不了他的“辣”味。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高中生本身的判读能力有限,很容易陷入思想怪圈,无法自拔。而我教给他们一种办法,就是跟着自己的“心”走,不要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不要妨碍他人。就像上课说话,就讲话而言,也可能是有价值的谈话。但是,放在课堂这个环境就显得不合适,并且,妨碍到了别人,这就是不对的。每个人的“理想”是不同的,只要他是积极的,向上的,并且在为之努力,这种行为本身就应该得到尊重。学会尊重别人的理想是起码的道德观。

第三,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理想。当每个学生思考过这个问题后,他都会拥有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可以是就近的,也可以是长远,也可能是变化的,这都没有关系,只要适合自己就好。我们今后的人生轨迹其实一直沿着这个“理想之路”在行走。有的时候,可能路线会很吻合;有时候,路线也会出现偏离。但是,没有关系,只要理想还在,总会朝着方向不计成败地前进,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当他们上到高三快结束时,我将他们当年写给我关于理想的纸条发给他们时,大家才唏嘘感叹其实自己一直没有走远。

在这个理想失落的年代,让我们重建理想吧!危机也罢,困惑也罢——这一切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属于中国当代教育的。他出现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年代。他就这样淡然地走到我们面前。我们这一代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要摆脱困境,走向未来。重新塑造有理想的高中生,重塑民族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