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随着学校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及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等原因,在无形中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非常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成才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成长成才的客观作用
初中生正从幼稚走向成熟,正处在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也存在着很多诸如暴躁、易发脾气、易冲动失去控制的特点,如果教师在教育中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在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其心理活动的支配,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与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付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指导他们正确地把握“自我”,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去。
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其教学的内容丰富有趣,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意志品格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涵盖的内容广泛,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其中的教育目的。例如《陋室铭》中表现出的安贫乐道的情怀,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让他们在浮躁的环境与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好好地思索人生;通过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可以在无形中让学生学习到主人公豁达、乐观、善良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通过对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学习,特别是他发出的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导以及《过伶仃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宁死不屈的精神等都可以影响着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在无形中激励他们不断磨砺自己,为造福祖国而立志成才。
三、初中语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初中写作教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针对一些不会写作文,不敢写作文的学生,每当有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来没有责备,而是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加表扬,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己作文的优势,并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写好作文。例如在半命题作文中,我知道学生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压力,使得他们无处倾诉,而我就让学生在作文中写他们的苦恼,不管学生写得如何,在评阅的时候我都会在作文的后面写下鼓励他们的话语。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另一方面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课文时需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例如在讲述有关失败与成功的课文的时候,我通过学生的实例来和他们一起分析课文,结合很多学生因为测验不及格,开学考试名落孙山等,在学校里教师常常批评,回到家,家长喋喋不休地指责等例子,让学生最后明白:挫折和失败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有信心,挫折和失败都是可以战胜的,成功一定会到来,并给学生讲述曹雪芹的例子。这样会让在学习与生活中遭受挫折的学生深受感动,由此激起他们的斗志,更乐观自信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2)通过优化课堂环境来塑造学生良好性格。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和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身体、心理急剧变化的时候,难免会做些出乎意料的行为惹老师生气,所以教师在遇到不理想的状况的时候,可以通过优化课堂环境来塑造学生良好性格。
例如我在讲述文言文《桃花源记》的时候,由于课程安排的是上午第四节课,而第三节课恰恰是体育课,学生刚从操场上回来,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刚打完篮球,全身是汗水,课间仅仅十分钟不可能让他们缓过劲头,投入学习中去。我面对这种学生很松散的情况,心里也有些恼火,但是我冷静思考片刻后,感觉如果强制性地让学生打起精神来学习肯定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并且刚运动完的学生难免有些浮躁,这个时候更不能刺激他们,因为教师的思想情绪,教师的言行、举动无不对课堂气氛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我走上讲台,望着懒散学生,依然保持着笑容,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先用将近10分钟来介绍作者写《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这个时候学生也基本上缓过劲头来,我又选出一排的学生让他们每人朗诵一段课文,每个学生朗诵完我都有给一些亲切、简短而有激励语言。如“你真棒,你朗诵得真好!”之类的话来鼓励他们,这样便在无形中为初中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重新投入学习中去。如果教师面对刚开始的情况对学生指责的话,学生不仅不会配合教师好好上课,更会使得教师的情绪变坏,学习效率不仅无从谈起,本来学生的性格就是很倔强,强迫性的压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授课中,要从实际出发,仅仅围绕着教学大纲,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通过作文、阅读以及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等手段来不断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理品格,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微笑着面对每一天,为将来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游永恒.论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0(6).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