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兴趣、需要及过去经验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然而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行为问题将对其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及阻碍其自身发展。所以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问题,及时以适当的方式解决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为了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引导幼儿有效学习,必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举一动。并作为孩子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与支持者,应有效地分析与解决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所生成的行为问题,使孩子的兴趣得以激发,提高其自身发展。
幼儿学习活动中问题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干扰活动纪律,给教师的教导带来影响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为:①学习动力不足,消极抵制,这点在小、托班较常见,因为小、托班幼儿还处于对父母或亲人的照顾依赖期,会产生一定的入园焦虑感,所以对学习或活动都不积极,甚至出现抵制现象。②上课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搞小动作,干扰旁边同伴等。③自娱自乐,主要表现为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言自语,离开位置在旁边的小范围内转来转去,同伴间互想玩耍而无视活动等。④干扰活动,主要表现为发出尖声或大叫,教师制止其行为时,反而故意发出同样的声音等。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组织、班级制度及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文化冲突等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幼儿在幼儿园活动行为的产生。我试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幼儿在园所产生的学习活动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进行分析。
一、内部心理机制
(1)认知能力发展失衡导致幼儿活动问题行为的产生。学习活动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和幼儿的学习认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幼儿在认知活动中其状况的优劣与其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能力的发展问题是学习活动问题行为产生的基础性原因。每一阶段幼儿理解复杂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表现出重大变化。因此如果幼儿教师的教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能用抽象的讲授代之,在幼儿已经开始有能力理解那些抽象概念需要独立思考进一步提升思维品质时,教师还一味地灌输,让整个活动变得索然无味,那么这时问题行为自然在所难免。
例如,在园本课程中班音乐活动《家乡变美了》中,当师幼一起听完“家乡变美了”后,教师问:“你听了有什么感受?”幼儿纷纷说:“家乡变美了。”教师说:“家乡是怎样变美了,你感觉怎么样?”幼儿回答:“不知道。”显然在此次活动中,音乐给予幼儿的感染力是微乎其微的,幼儿无法感受音乐中特定风格,使活动的这一环节显得稍有牵强附会之味,教师只能唱“独角戏”,环节与环节的过渡就影响整个活动的流程性与有效性,所以这时教师应以新颖独特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去感受音乐。
(2)不同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与学习活动问题行为的产生。学习活动中一些问题行为与幼儿的身心状况没直接相关:①幼儿的性别特征对问题行为也产生某些隐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曾将男女孩的性别差异与纪律问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男孩比女孩违反纪律的现象相对次数多一些。②由于幼儿的好奇心,他们会用自己的行为对教师所作的规定进行“挑战”,存在故意发出一些声音和扰乱行为的心理。有资料称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限度检测”。在这一问题上绝不能将幼儿的违规行为机械地理解为存心捣乱,而应作审慎、客观的分析,正确地引导幼儿改正这一行为问题,尽量避免幼儿企图进行“限度检测”的倾向。③生理与心理的障碍,幼儿生理上的障碍使幼儿容易产生问题行为,而由于心理障碍所引起的问题行为则相对可能性较大。幼儿在被教师指明回答有误或学习有误时,可能会放弃对问题的思考,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消极归因,放弃努力,甚至在人际交流上也产生了问题,专家指出这就是“感情缺失”所引起的学习活动问题行为现象。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幼儿注意力涣散,在活动中难以控制,活动过多、情绪不稳等多种问题行为。需要时刻获得他人关注是人类的天性,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3)人格因素及其他因素导致活动问题行为的产生。①人格特性会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导致学习活动中问题行为的产生,艾克森对人格难度进行了划分:外倾——内倾性格。外倾的儿童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情绪较冲动难以控制。内倾的儿童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神经质——稳定性人格。情绪稳定的儿童不易产生焦虑,稳重温和,容易自我控制,不易产生问题行为,反之情绪不稳定的儿童在活动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出焦虑与恐惧心理。会尽力回避问题,这类儿童的学习活动问题行为是内隐的。②大众媒体,社会上的各种信息通过信息媒体涌入幼儿的大脑中,使其受不良内容的影响,潜移默化地,甚至盲目模仿,这种行为也有可能延伸到课堂中从而产生了幼儿的课堂问题行为。③学习活动内部环境,诸如活动环境的温度、色彩、活动气氛、活动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行为有明显的影响。
另外,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学习活动问题行为的其他因素有:家庭因素,心理学家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幼儿的行为易产生消极影响,常表现为自制力差,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此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间接影响幼儿学习活动的行为表现。
综上所述,学习活动中的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涉及了各个方面和角度,我们在对原因分析的同时也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这些问题行为,用发展的角度去采取及时、有效的策略与方法进行解决与应对。
二、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1)需要培养幼儿自我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幼儿具有一种独有的自我意识是很重要的。通过教师向幼儿提问和引导幼儿有意识地提问来提高幼儿的自我认知,用开放式、封闭式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来展开幼儿的自我评价,避免教师评价对幼儿自我评价的影响,通过让幼儿“领”问题,查找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幼儿获得主动感并激发一定的责任感,使孩子的情绪受到感染和升华来促进幼儿的自我调控力,相对减少与控制了幼儿的学习活动问题行为。
(2)运用先入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①明确幼儿的行为标准。教师在开学初对学习活动行为向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及规范,并依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②促进幼儿的成功经验。③保持建设性的学习活动坏境,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幼儿,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对学生充满爱心,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3)进行行为控制,及时终止问题行为。①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良好行为一旦得到鼓励与赞扬,就会很好地巩固下来,成为其他幼儿学习的榜样。同时通过鼓励和强化进行中的良好行为抑制或终止其他问题行为。教师通常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替代强化等方式。②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幼儿的问题行为,大多以轻度为主,因而大部分问题行为只需要教师用一定的影响方法使其改正,主要包括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转移注意、正面批评等。
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们应该不断努力行动,关注幼儿各种学习问题。要时刻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完善、丰富策略,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