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优美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应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寓意吉祥的图案。中国的风筝就是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人们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为人们喜闻乐见。为此,我园选择了《风筝》作为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带领幼儿进入这独特而绚丽的民间艺术世界。如何有效地开展风筝教育活动,使风筝教育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呢?通过教师们的集体研讨,我们确定了教研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一、设置目标,丰富教育活动
首先,我们在探究中制定出在幼儿园开展风筝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激发幼儿热爱风筝的情感及艺术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充分挖掘风筝资源,选取、整理出适宜的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充实完善幼儿园园本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以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制定出各年龄段的目标。对于小班幼儿,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且持续时间短,对一些新鲜事物感兴趣,喜欢直观的方法,因此,小班以欣赏和游戏为重点,通过风筝的多彩和它的趣味吸引他们参与到风筝教育活动中去。初步了解风筝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品,为中大班的活动做好铺垫。中班幼儿的经验逐渐丰富,感受力和表现力都有所增强,因此中班幼儿的学习重点就是对风筝的历史文化和风筝的类型的了解,从而逐渐体会风筝民间艺术独特的工艺。大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对于大班幼儿,主要让他们在了解风筝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制作简化风筝、简易风筝和简单风筝。同时尝试学会放风筝的方法,学习放风筝时拽、弛等技巧。这样,我们通过安排合理、适宜的风筝教育活动,促使全体幼儿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形式多样,感受艺术魅力
组织幼儿参观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民间风筝文化的氛围。在课题开展期间,我们带孩子参观了风筝展览。同时,我们还请来民间艺人现场制作民间艺术品,让幼儿切身体验民间风筝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使幼儿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徜徉,体验、感知风筝艺术的魅力。
创设风筝美术环境,让幼儿近距离地感受风筝艺术品的精美。我们在幼儿园创设了“风筝艺术展厅”,通过多种渠道购买和搜集了各种风筝,如六角风筝、蝴蝶风筝、老鹰风筝、金鱼风筝、老鹰风筝等,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幼儿亲自触摸、把玩,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从中发现、感受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查找资料(有视频、图片、实物),在各班做了主题环境创设,为幼儿欣赏、了解风筝艺术品提供了条件;布置幼儿作品展室,给幼儿提供了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空间,并感受到创作和成功的喜悦。
以幼儿操作为主要形式,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操作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能够帮助幼儿更深刻地感受风筝艺术的魅力。风筝的制作有些简单,有些也比较复杂,关键看对外形和质量的要求高低。美观而且飞得高,那就要花功夫设计和精心制作。为了让幼儿体验操作的乐趣,老师们经过多次尝试和操作,寻找到适合孩子们制作简易风筝的材料和方法。如菱形风筝,用两根竹条,十字形扎住,再黏上风筝面材料(较结实的纸)在画纸上画出风筝的图案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加个尾巴,简易风筝就完成了。从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制作风筝过程给幼儿带来强烈的震撼和极大的快乐。
三、学习反思,提升教师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师的教科研素质,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大胆表达并借鉴有关实践经验,研讨如何将风筝文化融入教学,开展多元化的风筝教学活动。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为教师构建参观学习的平台。如让教师们去参加民间艺术风筝展览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近距离感受风筝艺术的魅力;同时邀请民间风筝制作艺人为教师进行指导,现场疑难解惑,帮助教师梳理分析。
总结反思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可以探索、解决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如何充分挖掘风筝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在儿童兴趣点和关注点上生成活动,选择的风筝教学活动内容孩子们是否感兴趣,创设的专题环境是否适合幼儿,在活动中,孩子们有哪些新的思维和创新。在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后,全园教师都会进行集体互动、反思,在看、听、说、评、论中提升了教育能力。
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撰写主题活动案例,制作教学课件,做好研讨记录、听课记录、反思记录、教育笔记等,记录既有文字形式,又有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收集了幼儿自己制作的优秀风筝作品,为此,我园还专门整理了风筝文化教学的资料库。
风筝是孩子们天然的玩具,也是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它的特色给幼儿以熏陶,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