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政治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成才

2013-12-29 00:00:00张英
成才之路 2013年14期

德育是中学政治的重要内容,在中学政治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生活体验、教学情境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理念开始冲击着传统道德观念。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但却极具可塑性,他们既容易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 。”可见政治课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必须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政治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那么,如何从政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体验生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我们所学的知识如果不用于实践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但是,学生所学的理论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背书记牢,学生是很难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一定的实践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例如,在讲经济生活中储蓄存款的内容之前,我会布置学生在周末去银行存款,并且去银行了解利率、银行业务等情况,同学们乐此不疲,上课时争相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再根据我的总结和归纳,同学们就很容易了解到银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比如讲到就业的内容时,我选择一个周末的上午带部分学生到人才市场参观一下,再通过对一些职位要求的了解,他们更明确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习。

政治新教材很多内容涉及当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等领域,政治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比如说我校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等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与劳动模范和优秀的共产党员进行面对面交谈,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通过这些实际活动,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了不少,很多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后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并在学习和生活中明显感觉他们的目标明确了不少。教师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关心国家大事,如在上课前,让学生自己做几分钟新闻报道,内容包括国家大事、本地区新闻等,其他学生补充或指正,教师再做评论,然后整理归类。一段时间后搞一次时事竞赛,学生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会坚持在课余时间了解要闻,并形成习惯,主动地关心国家大事,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二、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心理认同

政治课堂上,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结果就是老师夸夸其谈,学生昏昏欲睡,甚至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厌烦感,这便不利于发挥思想政治的德育教化作用。而情境教学法则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例如,在讲到联系的客观性时,我设置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米的妈妈是谁?米的爸爸是谁?米的外婆是谁?米的外公是谁?”学生对这类游戏类的问题很感兴趣,于是开始讨论起来,当他们得知“米的妈妈是花,因为花生米;米的爸爸是碟,因为蝶恋花;米的外婆是妙笔,因为妙笔生花;米的外公是苞米花,因为又抱过米又抱过花”时,大家会哄堂大笑。这时再顺势引出结论——联系是客观的,上述联系是人幻想虚构的联系,是错误的,这也要求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出发,不能主观臆造联系。在讲到价值和价值观的内容时,我给学生讲了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2012年5月29日,吴斌驾驶杭州长运集团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一块从空中飞落的铁块迎面击碎车辆前风挡玻璃后,击中其腹部和手臂,导致其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在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将车辆缓缓靠边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后,又以惊人的毅力,从驾驶室艰难地站起来,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旅客,最终成功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而吴斌却因伤势过重,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012年6月1日凌晨3时45分去世),然后请学生对吴斌的价值观做出评价以及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此外,为了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给同学们展示了王怀忠和丛飞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的事例,让他们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模式转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记、背,这一套对今天的90后似乎行不通了,他们不是沉默的羔羊,相反,他们极富个性,有主见、有想法。那么,如何向这45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呢?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扮演引导人的身份。学生的主动吸收更有利于德育的教化。

首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辩论模式。比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章节中,涉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内容,这里讲到了法律和道德相结合的治国方针。有些同学提出疑问:到底是法律的作用大还是道德的作用大;现实生活中到底以哪个为准。我当时就提出了一个辩题:维系社会秩序是靠法律还是道德?正方:维系社会秩序要靠法律;反方:维系社会秩序要靠道德。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发言了。当然,在学生激辩的同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以防学生出现争吵。在辩论进入尾声时,教师还需总结,就这个辩题而言,我们应看到维系社会秩序既要靠法律也要靠道德,要求学生既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也要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做个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可以引入小组合作讨论模式。在政治教学中,有很多结论如果只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如在讲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主合作思考和学习并讨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以及举例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两者的重要性。这种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同时,合作学习的结果更易于学生掌握和了解,并成为自己生活和学习的航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模式,如角色转变模式、主持人模式等等,不管哪一种模式都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总之,在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寻找合适的方式,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将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接受认可并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道德准则进而成才。

参考文献:

[1]高小改.浅谈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信息教研周刊.2011

(4).

[2]游庆红.新课标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探究[J].新

课程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