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013-12-29 00:00:00范玉艳
成才之路 2013年14期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自己的辛勤努力而获得的。教学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长期积累的一个过程,需要教师正确地教导和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

一、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就必须把好的学习方法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对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和掌握,内化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好的方法是学生成功自学的核心因素,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再只是单单地听教师的讲解。如课前预习习惯、课堂中合作学习、课后如何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课外阅读等,下面只以课文阅读知识为例来讲解一下。在讲解课文阅读知识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整篇文章解析成段落,再把段落解析到句、词后进行学习,之后再回推学习过程。首尾贯通,通篇分析的方法,实际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学习过程。学生按这样的步骤进行学习,很快知道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要怎样分段才会更合理。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又使学生懂得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简单化和片面化。通过长期反复地实践,学生会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自学既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又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印象。自学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讲自学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会对自己以后的学习有益。当学生尝到好的自学习惯的甜头时,他们就会把自学当成学习时的一种必须,奋力挖掘自学中的潜能。教师要把培养自学习惯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细心、耐心自学习惯的培养并持之以恒地进行,直到学生自觉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古人朱熹提到了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温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足以说明,眼到、心到、手到的重要性。如果学生能够做到眼、心、手同时并用,那么学生的整个感觉器官都参与到了教学活动,眼睛看到的,就会用心去想,对看到的、想到的问题用笔圈圈点点,做好摘抄登记,自己可以解决的就自己来,不能解决的,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交流,直到问题圆满解决。任何习惯的形成,都要经过耐心的、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此话充分说明了培养自学习惯的重要性,培养自学习惯是教师在教学中责无旁贷的任务,因为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