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实际,对人才的语言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新课改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不少专家对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提供了多种思路以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在小学就已沦为留守学生,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加之条件的限制,阅读面很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他们语文感悟能力低,理解不深入。在阅读教学时,他们很难走进作品,理解文章的内涵更是只言片语。面对具体问题,根据农村学生实际,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一谈我在提高农村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时的具体做法。
一、以生为本,“寻点搭桥”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学生,善于为他们“寻点搭桥”,以找到学生思维与文本的结合点,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所谓“寻点搭桥”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情况,寻找突破口,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之桥,使学生对文本内涵有所感知。说明文的教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感觉枯燥无味,特别是初一新生,怎么教?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领者。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的教学 ,首先,让他们明白识天气对自己的益处,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 ,而后顺势引入,怎样来识别天气?学生有了想知道的欲望,很快就走进了文本。最后,在小结中,不知不觉就把握了说明文的知识。
二、提供平台,“让学生说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用心关注学生阅读的情况,又要及时指导学生用心阅读;学生阅读文本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实践与体验规范地表达出来。当学生的表达不规范时,及时矫正、引导,让良好的语言素养始终伴随学生。学生就会在阅读、表达中体会到快乐。
三、激活状态,增强求知欲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激活了学生的阅读状态,学生的求知欲就会增加,同时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拓展,语言也会随之丰富。例如,七年级的学生阅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较有难度,让他们消除畏难的情绪,教师可问:作者面对一树盛开的藤萝花,她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很快就会从文中找到由“焦虑、悲痛”到“宁静、喜悦”。再问“为什么会焦虑、悲痛?”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追问:文中怎么又写到了十多年前家里的那一株藤萝?此时,老师只需适当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难点就会得以突破,进而激发出学生对本文学习的热情,学生也就会理解作者对生命、人生的认识与感慨。
四、反复阅读,读出问题
学生大脑的思维都有一个过程,对老师设计的问题,全部都懂仅完成一部分工作。因为老师设计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后,对课文质疑,疑点越多,学生的兴趣点就越多,就会诱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总之,面对农村中学生的阅读教学,只要我们立足学生,自己吃透教材,多在课前预设,就会使我们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跟上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