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3-12-29 00:00:00姜元成徐龙娟
成才之路 2013年14期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潜能”的要求,这一要求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的要求,含有大量的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因素,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应该被教材所限制,要根据内容的不同,从不同角度大胆地进行二度开发,潜心挖掘利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潜能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学生思维活跃,常常迸发出超常规的想象,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一、激发探究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它具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尤其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评价学生,教师没有情感,课堂会变得死气沉沉,丧失活力,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消极。教师要创设充满激情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情感的课堂是学生求知和发展的良好境界。在这样的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选择,并精设问题,巧妙点拨,创造出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必然会多思、多问。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性。

二、提供探究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创新

教师要注意课堂的开放,只有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才能活跃。要创设主动活泼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努力地表现自己,找到学习的探究点。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创新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课文《斑羚飞渡》时,可以通过课件进入课文,再让学生给故事变题目,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2)在情境中展示矛盾,激发想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不断强化创新动机。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注意设计具有发散性的问题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创造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坚持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能从多方面寻找答案。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就会使创新能力成为可能。因此,要精心设计有发散性的问题。

(1)设计说理性问题。如“为什么?”在这里是不要求统一、标准答案,而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才能。对这类问题,学生的观点往往与教参的答案不符,而这正是学生发散思维的结果,是学生的“创造”。

(2)设计扩散性问题。如“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对这样的答案,教师不要指责学生,而要择其合理的解释予以肯定、赞扬。这类问题,应鼓励学生能想出尽可能多、新、独特的想法,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经常会出现教师事先没有预料的答案,这也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智慧结晶,教师更应加倍鼓励,适时引导。

五、启发学生想象,大胆创新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营造出不同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全面发展。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停留在以上这些策略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