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生命观的教育为学生健康成才奠定基础

2013-12-29 00:00:00丁荣昌
成才之路 2013年14期

摘 要:音乐课程的特点之一就体现在它的人文性,它对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很重要。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生命观的教育也体现了音乐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对教材中音乐作品内涵的提炼,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理解生命,从而形成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正确生命观,为学生健康成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音乐教学;生命观;渗透;成才

读陈浩武先生的文章《教给孩子正确的生命态度》,我很认同他的观点。“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论证、复制、推导的知识,即自然科学,如公式、定理等;另一类是不可论证、复制、推导的,即人的精神理念。而人的精神理念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对生命的态度。”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面对生命。当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学生借助互联网可以加快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理解,但网络对学生精神理念的影响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所以当今学校对学生生命观的教育更显得重要。音乐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建立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这个目标对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生命观方面作出了要求。

那么什么是生命观的教育呢?它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生与死的本质,认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珍惜生命,直面死亡,并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地投入生活,赋予生命更无限的价值的教育。“人生最高最伟大的事莫过于探索生命;人生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研究生命;人生最让人心花怒放的事莫过于敬畏生命;人生最让人平心静气的事莫过于沿着生命的轨迹前行。”这是诗人雪峰积极的生命观。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理念。

音乐教学中生命观的教育三个方面的因素很重要:教师、学生和教材。

一、 教师方面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是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人,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对其他自然学科的教师更应该多一些活力,要让学生在我们的言行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坚强。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面对,平心静气地解决。在我的音乐课堂中曾经碰到这样一位学生,他上课的时候老是会用手去摸同学,他周围的同学经常向我“投诉”,我一开始找他谈,他认错态度很好,可就是改不了。终于在一节课上我在课堂上大声批评了他,但当我在课后给他家长打电话时才知道这小孩患上一种叫“抽动症”的病,他有时控制不了自己。通完电话后我赶紧上网查找资料才明白确实是有这样的病,而且这种病大部分在成年后会自愈,但如果孩子受的压力越大病就越难好。这件事让我很后悔,对我触动很大。我想如果在此之前我能以研究生命的态度了解学生,能认识到生命是有着不同生命特征的,能在内心深处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命特点,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从这以后,我在课堂中再也不武断地指责学生。当有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时我总是认为这也许是这位学生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命特征而已,我会礼貌地给他提出建议,课后再了解情况。学生对我也就更有礼貌了,自己的心情也好了许多。所以说只有当我们把学生当作不同特点的生命个体看待,认识到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他存在的意义,我们才会平静地对待不同生命的差异。所以教师也需要有正确的生命观。

二、学生方面

说到差异,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每个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不一样,有的音高感觉好,有的节奏感好,有的情感体验敏锐。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和身体的协调性不同就会造成歌唱能力与舞蹈能力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不同会造成学习效果的不同。在音乐课堂中,对待这些差异,我们应该以一种“敬畏生命”的态度来对待,要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可发展的,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也只有教师有了这种认识,才能让学生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才能像诗人雪峰说的那样“平心静气地沿着生命的轨迹前行”。所以在我的音乐课堂中,我对学生的评价总是先表扬他们的长处,然后再提出建议。这样学生就更敢于表现自己,也更能正视自己的错误。

三、 教材方面

(1)提炼教材。音乐课的教与学的载体是教材,音乐教材的内容很多选材体现了人对生命生存状态、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思考、理解与尊重。以花城版音乐教材为例,教材选材广泛,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到人的生活、劳动、情感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以生命为载体的,作品体现了生命的各种状态,也体现了创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岭南春早)中岭南地区的民歌,如客家山歌《吾唱山歌禾吾长》(歌词:吾唱山歌心吾爽哩、吾车水来禾吾长)。《卖杂货》等这些多是反映人们劳动、生活的歌曲,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体现了劳动人们乐观、积极、进取的生命观。第二单元(音乐与人的情感)中《欢乐颂》体现了贝多芬平的等生命观;《爱的奉献》体现了生命的相互关怀;《一个真实故事》歌曲以真实人物徐秀娟为救一只保护区的丹顶鹤不幸遇难为创作背景,歌曲情感真挚,凄美动人。尤其是歌曲结尾的音乐渐行渐远就如同一只仙鹤载着洁白的灵魂离我们远去。这首歌其实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歌中的真实人物不是不珍惜自己生命,而是怀着一颗敬畏所有生命,关爱弱小生命的仁爱之心。教材上还有很多音乐作品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李叔同的《春游》,歌词轻松愉快:“春风吹面薄于纱, 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从这些歌词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热爱生活的人肯定是热爱生命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能增进学生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他们积极地投入生活。所以,我们要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生命观的教育,还得对教材进行提炼。

(2)运用教材。生命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反映生命状态与情感的音乐作品也就如此的丰富。我们可以在每一个音乐作品中挖掘出与生命观相关的内涵,并结合音乐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当然音乐教学的重点不能脱离音乐本身,我们应该在学生对作品比较熟悉和理解并有深刻情感体验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关生命观的问题。

比如在上《摇篮曲》这一课,我把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确立为“通过学唱歌曲体会歌曲中浓浓的母爱,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不易,我们应该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所以在导课时我找个别同学说说自己对母亲的印象。当整个教学教程完成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报答母亲”学生有的说帮忙做家务,有的说长大了给母亲买喜欢的礼物等。于是我说:“同学们都很有孝心,都懂得感恩,其实报答养育之恩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好好活着。”同学们一愣,进而又恍然大悟的样子。接下来我讲到:“不光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如果认为一个人可以随意处置自己的生命,并用死逃避人生责任,那就是一种自私,一种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是对生命的亵渎,是可耻的行为。”同学们都投来赞同的目光。这节课我想我的教学目标已达到,珍惜自己和关心他人生命的意识在同学们的脑中应该更加牢固。

又比如在一个班学习欣赏《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我的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是“通过欣赏歌曲,产生情感共鸣;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救鹤英雄徐秀娟深深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并思考生与死的意义”。听歌曲之前我先让学生完整地了解故事。让学生知道主人公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然的品德高尚的人。当教学过程快完成的时候,我设问:“徐秀娟为了救一只丹顶鹤牺牲了生命,是不是一位不珍惜生命的人?”这个问题引起许多讨论与思考。当我引导学生从徐秀娟的对生活、学习、工作的态度来思考时,同学们的观点趋向一致——她是一位对生命充满敬畏的人!最后我用自己的总结结束这节课:“徐秀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然的品德高尚的人。她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她不光热爱自己的生命而且对其他生命也充满关怀。她在救那只丹顶鹤时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她那种对一切生命的关怀让她忘记了自己生命的安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她的生命的消失让我们对生命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我讲完后,全班同学若有所思。

当然除了音乐教材上的内容,还有很多课外的音乐作品我们也可以引入课堂,渗透生命观的教育。汶川地震时期也有很多音乐作品表现了生命之间的相互关怀,表现了生命的坚强与不屈。这些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坚强,认识对生命有更乐观的态度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也曾将这些歌曲引入课堂,作为渗透生命观的教学素材。

只要我们有渗透生命观的教育意识,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渗透生命观的教育。比如前几天我上音乐作品《思乡曲》的欣赏课,整个课堂老是静不下来,时不时有人在小声说话。于是我停下音乐,说了一则新闻:吉林一夫妇把车停在自己开的小超市的旁边,把他们才几个月大的孩子留在车上,准备到超市开了暖气再来抱小孩。一盗贼偷去这辆车,当这盗车贼发现车内有一小孩时竟然狠心地掐死了这小孩。接下来我讲到:“我们欣赏音乐的目的就是从音乐中体会音乐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使我们能敏锐地体验到自己与他人的喜怒哀乐……我想这位盗车贼如果是一个情感丰富,内心敏锐的人,他就能够在下杀手之前体验到父母和孩子的痛苦而下不了手”。听过这一番话后,同学们都静下来认真地听音乐,纪律特别好。既加强了学生的课堂纪律,又加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学生懂得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内心敏锐,珍爱生命的人。

相信只要教师们有意识地在音乐课程中渗透生命观的教育,学生的生命意识会得到加强,他们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美丽、绚烂、坚强。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愿世界充满和平的乐章!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浩武.教给孩子正确的生命态度[J].教师月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