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家访工作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013-12-29 00:00:00徐志芳
成才之路 2013年14期

摘 要: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纽带,是增进教师和家长感情的桥梁。教师家访具有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作用,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只有选择最佳时机家访和采取不同家访策略,才能提高家访工作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访;访谈策略;成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沟通学校与家庭信息的纽带,家访密切了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是一座增进教师和家长感情的桥梁。本文将从分析家访遭遇尴尬的原因着手,从选择最佳时机家访和采取不同家访策略等几方面,探求家访工作的有效性。

一、家访遭遇尬尴的原因

家访遭遇尴尬的原因很多,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类:一是时间原因。现在家长的工作负担较重,一般都是父母双方均有工作岗位,有的甚至要夜间加班。所以,工作日期间教师家访,容易遭遇时间凑不到一起的尴尬。双休日很多家长又要带着孩子出门,参加各种特长班或兴趣班。所以无论是周末还是工作时间,很难找到时间让教师和家长聚在一起,聊聊孩子的情况。二是家庭原因。有一部分家长不希望教师去家里访问,是出于对自己隐私的一种保护:有一些家庭比较富裕,他们不愿意露富;有一些家庭相对比较贫穷,他们也不愿意被教师看见;现在离异家庭越来越多,一部分单亲家庭也不愿意教师发现这一状况。三是地域原因。过去学生居住的地方相对集中,教师一次可以去班级好几名学生家中家访。现在由于学校集中,各镇只有一所中心学校,学生居住很分散,加上一名教师带一百名左右学生,要做到全面家访,是很困难的。

二、家访的最佳时机

家访既要有预订计划,也要有临时变化计划,一定要把握好时机。选择好最佳时机家访,才能实现家访的目的。我一般会在以下三个时间进行家访:一是开学初。学期初是学生学习兴致最高涨的时候,教师选择这个时候进行家访,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假期里学习的基本情况和该学期的学习目标,也可以和家长交流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学生取得进步或获得表扬时。和很多教师不同,我更倾向于选择学生取得进步时家访,而不是在学生犯错或成绩退步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在学生取得进步时家访,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和家长表示祝贺,另一方面,可以和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并鼓励其再接再厉。三是学生出现偶发事件时。一旦出现孩子不到校,再联系不上家长的情况下,应该直接去家访以了解学生的动向;如果教师发现学生表现异常或者出现不良苗头的时候,也应该及时进行家访,和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当学生生病或者家中遇到困难时,更应该尽早出现在学生身边。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定能起到语言所不能企及的效果。

三、不同家庭的不同家访策略

因为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和性格脾气等都各不相同,学生家长可分为好多不同的类型,教师在家访的时候需要有的放矢,做到对不同家庭,使用不同访谈策略。根据本地学生家长的情况,我大致概括为以下四种。

(1)理性型家长。这类家长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在教育孩子上有自己的认识。在家庭教育方面,这类家长对待孩子比较开明、平等,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要求。

对于这类家长,教师在家访的时候,可以抱着交流和探讨的态度,和家长进行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合理建议,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教师不要摆出说教的架势,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这类家长交往,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2)溺爱型家长。在这类家长眼里,他们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使犯错误,他们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有时候还要帮着孩子隐瞒、包庇,也更容易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

对于这类家长,交谈时,应先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适时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恳切提出溺爱对于孩子成长的危害。整个家访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教师提出的意见。

(3)放任不管型家长。这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较低,对孩子的学习极少过问,对教师的过程性反馈也不给予关注,更谈不上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

对于这类家长,家访的关键点在于启发和教育他们提高认识。教师在家访时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改变对孩子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教师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提出放任不管孩子对孩子的影响,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4)简单粗暴型家长。这类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信奉一个“严”字,孩子稍稍违背自己意愿,轻则训斥,重则拳脚相加,和孩子的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

对于这类家长,教师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不要造成“教师结束家访,孩子在家就因此遭殃”的结果。一旦此类情况出现,非但不能起到家访的效果,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今后教师在校开展教学都非常不利。所以,教师在面对这类家长时,应该先肯定家长为孩子着想的出发点,也要适时指出家庭教育过于严厉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向家长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鼓励家长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总之,要达到家访的预期效果,做到真实有效,教师必须做好家访前工作,把握最佳时机。尊重家长和学生,把家长和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亲切地交谈,并针对不同家庭采取合适的家访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家访真正架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桥梁,才能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沈家祺,郭涵业. 班主任常规工作大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社,1995.

[3]郑慧琦.学校教育科研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