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贫困山区留守儿童为他们成才助力

2013-12-29 00:00:00罗先荣
成才之路 2013年14期

摘 要:贫困山区城镇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但主要在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找准了孩子不良学习习惯成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内外兼治。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为孩子创设积极的轻松的教育环境,采取孩子喜闻乐见的措施加以引导和培养,为他们成才助力。

关键词: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留守儿童;成长成才

城镇化进程推进,山区校点撤并,导致大量农民托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孩子。监护人大多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对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和托付人身上。而托付人大多没有文化、缺乏对孩子教养的知识,因而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行为,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所谓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我国学者左其沛等把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攻击型、压抑型和品德不良型四类。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品行性的,有些是心理性的,而绝大多数是二者兼而有之,本文主要就社会品德方面问题行为中的厌学、逃学的成因、矫治谈几点看法。

一、留守儿童不良学习行为的诊断

(1)心理方面的因素。现在的初等义务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教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上,让学生死读书,做“快餐作业”。学校教育没有灵魂,孩子身心畸形发展,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则被另眼看待,打入“冷宫”。部分功课不好的孩子,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孩子处在一种压抑和纠结中,久而久之,自我意识可能比较消极,在他们心中,自卑感和失落感也会加重。有的同学,可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在不良的诱因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而且,有的教师在看待学生时,有时可能爱用放大镜,批评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这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仇恨”的种子,阻碍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有些学生,慢慢会由害怕过渡到对抗,有的甚至失去前进的动力,不再积极上进而自暴自弃。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部分差生可能会结成“同辈团伙”,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社会秩序,也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

(2)家庭、社会方面的因素。孩子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家庭是他们飞翔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力量。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有时甚至影响其一生。纵观现在的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家长因受社会的影响变得浮躁,在家长的不良思想的示范与影响下,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扭曲。此外,大吃大喝、奢侈浪费、拉关系、走后门等社会不良风气,也会给敏感的学生带来影响,使学生心中的价值观出现失衡,有时会形成错误的认识,染上一些恶习,危害其自身的成长。

二、学习不良行为的“医治”

(1)双管齐下下“猛药”,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心里只要装着春天,孩子才会“竞相开放”,教师也才会陶醉在美丽景色的幸福中。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展示一张笑脸,给予激励的语言,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无论是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活动开展中,教师唯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平时,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营造一个温馨、平等、自由、积极、亲切、团结、向上的大家庭,让学校、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使每个学生都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发展自己。我校近年来开展的“五欣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教育留守儿童学会欣赏学校、欣赏班级、欣赏自己、欣赏老师、欣赏父母,他们在夸奖自己、团队、老师长辈的过程中,增强了信心,心里充满了阳光,自然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对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细胞,和谐协调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幸福的象征。寻求家长的配合,改变教育的方法,是成功教育者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只有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才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优良个性得以形成。我校开展的别开生面的“心与心的交流”家长会,让家长或托付人在听到孩子的声音,学到育人的正确方法。从目前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调查情况来看,没有厌学的现象,留守儿童基本养成了预习习惯,学会了听讲。

(2)方法作“药引”,熬制“心灵鸡汤”,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习惯,是较稳定的一种行为。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如果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学生会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位负责任的老师,要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爱上学习,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优秀的学习成绩,来自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我们几年探索,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用以下几个“方子”:

①激发孩子“读书乐”的兴趣。教师若想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师自己要读书。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理,“润物细无声”,教师爱读书会示范感召孩子也爱读书,这叫“于无声处听惊雷”。我校四年级二班有十个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差。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太少。该班开展了“师生读书乐”的活动,教师满腹经纶,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加之教师重点对那些留守儿童进行点拨启发,一些孩子自觉地加入到了读书的行列。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爱读书的孩子慢慢多起来。其中一位叫范莉的孩子,家里只有他爷爷一人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至于学习辅导的事不用提。但现在真的变了,她爱读书,成绩提高幅度很大。

②为孩子设计“读书乐”的氛围。教室里有读书名言的激励,有读书比拼过程的展示,有图书的陈设,有读书活动结果的评价,有经常和孩子讨论读书的问题的情景等。课余时间,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耍,沟通感情,在此基础上,一起朋友式地谈论人生理想,谈论学习与读书。一开始,可以讨论一些简单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慢慢拓展到更深的层次。讨论的书籍,可以从孩子们平时爱看的动画书、动画电影、玩具切入,逐渐引导学生爱上名著,爱上那些营养丰富的读物,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

③给孩子“读书乐”的示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孩子生活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世界,诱惑非常之多,即使大人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何况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他们往往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时间是有限的,同样的时间,若不用来学习或读书,则自然会被一些其他的因素如网络游戏侵占。我的观点:首先是带着孩子经常逛书店,这是一个好的举措。其次,教师特别需要把读书的魅力展现开来,比方我们讲到一个人物的案例,给孩子讲得特别动人,给孩子说这是哪本书里的案例。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课,给孩子讲优美、动人、有引导性的案例,但是不用讲完,给孩子留下悬念,让孩子主动地去探究案例的后半部分,勾着孩子的魂,引领他们主动地去看书。

④给孩子一个“读书乐”的理儿。现在我们有些家庭,特别是像我们“边、穷、少”农村地区,大多留守儿童的管护人还是文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有的放失地开展一些班队主题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明白他们不要像老一辈那样生活,不要完全依靠父母,得靠自己,要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⑤给孩子一个“读书乐”的情。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期望和热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一种受到老师爱护、重视的体验,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报答老师的爱护和期望;同时,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期望,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气氛中迅速健康成长,厌学、逃学的现象就很难在学生身上产生。因此教师一定要与留守儿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⑥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真诚关心留守儿童,提供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才能,创造机会,安排他们做一些擅长的工作。课堂上不要眼睛光盯着尖子生,有意识地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留守儿童回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老师不要吝啬鼓励的眼神和表扬的话语,就是那一句不经意的语言激起了他们创新的火花,这种鼓励和表扬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法改革作抓手,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的引入力求“新”“趣”“巧” “新”就是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趣”就是妙趣横生,寓教于乐;“巧”就是巧设计、巧安排、巧设题。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愉悦。为此,我校进行了“打造诗意课堂”的研究。研究表明,有效的教学改革会助推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留守儿童一定要在教师的鼓励下,采取比较系统的办法,这些留守儿童会不断为新的成功而加倍努力,从而逐步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制力,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进而达到知情行的统一,由感情认识内化为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走上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