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教育创新思维者的思维特征
教育创新思维者要根据教育实际教育教学的情况,时刻把创新思维放在首位。
第一节 时代性特征
一、教育创新者思维的时代性特征含义
人的思维受时代的影响,每一个时代都有与时代相对应的思维形式方式和方法,这就决定了思维的时代特征。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一些学校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且已规模化、规范化、制度化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也已习以为常。人人都知道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教育是不平等的,也是较少公平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难以落实的。
对素质教育,社会各界是欢迎的,开明的家长们也是欢迎的,可是在欢迎时也有些担忧,担忧的是所谓“素质”是指什么说的。有许多人疑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也支持素质教育,但也观望,高考的指挥棒依旧灵光闪闪,对“素质教育”到底如何搞,仍拿不定主意。其实,“素质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人们对其争论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因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两种观念是很难统一的,其中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因素,更有学生因素。这是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恰恰是创新者的切入点。
二、坚持时代性特征就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人类社会的历史,犹如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一名创新者的思维一定要反映时代的本质、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呼声。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在历史上留下闪光的业绩和不朽的篇章。同样,教育创新者也必须适应这种历史潮流。
科学的思维是时代的产物,它标志着现代的思维观念、思维形式和思维方式正在走向一个新阶段,预示着适应改革开放的科学思维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平等享受教育资源、高效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体制在创新思维的推动下一定能形成。
第二节 务实性特征
一、教育创新思维的务实性特征含义
教育创新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不务实就会成为纸上谈兵。不仅是中国,连世界各地了解中国教育的专家都说,中国的孩子们学习得最辛苦!可到头来世界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却并非中国人,不能不说这是个天大的遗憾。在这种遗憾面前,更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不仅要下笨工夫,更要紧扣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勤于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我们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才能战胜时代的挑战,才能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坚持务实性特征就必须贯彻实事求是原则
教育创新者自觉坚持实事求是,这是根本的原则。坚持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这是教育创新思维务实性的根本途径。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党中央已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本身出发,经过实践、探索、调查研究,正确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并以这种规律来指导所领导的教改实践活动,以期实现预定目标最优化的原则。
三、坚持务实性特征就必须端正思想路线
坚持务实性的原则,对于教育创新者来说,既是一个工作问题,又是一个路线问题;既是一个思想问题,又是一个作风问题。
坚持务实性原则,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哲学依据。
创新工作,当然离不开一般原则的指导,也离不开主观愿望,但是决不能把“原则”“愿望”作为出发点。任何“原则”“愿望”,都只能从事实中来,又同事实相符合,才能实现之。
“唯实”是为了“求是”,“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客观事物在其相互联系的发展运动中是有其必然规律的。“求是”的目的,在于找出客观规律,以供遵循。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的任务不单纯是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需要在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包括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包括运用客观规律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客观规律和运用客观规律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以,务实性的观点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相统一的观点。
坚持务实性原则,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从实际出发就难免成为从片面的独立的表面现象出发,也不会真正发现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性。
同时,科学的理论也只有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深入实际,采用“躬身实践”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和掌握客观实际的全面情况。在全面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找出内在的规律。
第三节 开拓性特征
一、教育创新者思维的开拓性特征含义
教育创新者的思维必须坚持开拓性,创新实践本身在于开拓,在于创造。没有开拓性的创造也就不可能有创新。
创新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此实践基础就是教育的实际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才有创新课题,才能使创新产生活力、动力。
教育改革的实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教育思维的实践作用是随着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向深广发展而走向高一级程度的。在现代,教育实践活动已从孤立实践向系统性实践转变,从原型实践向模拟性实践转变,从求稳型实践向风险型实践转变。这一系列现代社会生产实践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的转变,使其实践作用不断延伸到更加广阔和复杂的领域。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思维会进一步以其科学的战略决策,以更加新颖的指导方式,以及新的系统工程方法,不断将人们的现代社会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方式和方法推向更高层次。
二、坚持开拓性特征离不开战略研究
教育创新也离不开战略性研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样教育事业要创新缺乏战略性思考,也只能是小打小闹。
教育事业的改革随着世界经济大循环趋势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关注的是战略信息的准确性,战略思维的科学性,战略发展的长远性,战略战术的灵活性和战略价值的效能性。
教育必须走向世界,目前在国外成立的“孔子学院”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对于“科技兴国”概念的理解,应当更深刻、更广泛、更宏观一些。凡是有利于发挥科学技术生产力,或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真正生产力的一切观点、思想和行为都应予以大力提倡,大力兴办。科技兴国,重要是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级人才”,这是发展战略的根本大计。
由此可见,上述内容构成了一个群体系统。我们不妨称其为“智能经济”系统、“创新工程系统”。就是说,要将科学技术生产力系统纳入经济范畴,彻底解决科学技术与经济“单行挂钩”“两层皮”的问题。这一方面为振兴经济选择了最佳的突破口,为实现科研体制改革找到了出路和归宿,另一方面更是为强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高级人才”,推行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就是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社会生产所决定的。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体制的建立却人为地造成科学研究与生产的分离,致使科研脱离开它赖以生存的经济土壤,这不仅使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受到巨大影响,而且由于经济不发达,也使科学研究缺乏财力和物力的保证。这种局面如不在这场伟大改革中解决,既不会有现代化大经济,又不会有现代科技。因此,融现代科学技术于经济发展一体之中,是发展“智能经济”的核心因素。而实现这个核心战略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改革教育出现的种种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
当然,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一切战略研究一旦脱离开人去做文章,那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因为现代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的思维能力的竞争。只要有了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只要有了一代代创造性思维能力性强的人,一切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从长远来看,要纳入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于经济发展战略一体化之中。而从现实看,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加强各级各类人才的岗位培训,大力强化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训练,这便是发展“智能经济”的重点任务,也是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战略思考。
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要着眼现代教育发展特点,树立现代意识,把握现代思维方式,运用系统管理方法。一句话,必须用现代管理战略、战术、方式和方法,方能驾驭这台大机器,要靠的是集体智慧。所以,大有必要建立各级、各类的“智囊团”。领导、校长和厂长必须依靠“智囊团”,发挥群体力量实施各项改革,因此,智囊团便成了“创新工程”的中坚。
总之,作为现代化教育的大战略研究,不可忽视开拓和建立“创新工程”。“创新工程”是大有希望的新型教育,也是大有作为的现代教育。
教育创新者思维的开拓性更离不开创造。一方面作为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源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以巨大的创造性功能服务于现代教育发展。现代教育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功能是以一种智能生产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其表现形式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由新的教育思维而产生的新的教育理论、新的学校管理思想、新的教育观念等属于高层次,即理论层次,而新教育思维具体运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武装生产者等则属于应用层次,即实践层次。从长远观点上看, 未来世界教育的发展,将会遇到许许多多难以想象的重大课题,对这些课题解决得如何,均要依赖于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而这种科学化、民主化的经济战略决策的制定,必须依靠人的现代教育思维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现代教育思维的巨大创造作用,大力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性教育思维能力,以奋起振兴中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