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创新课堂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要推行研究性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促进人才成长。
关键词:人才成长;物理课堂教学;观念;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迅速发展的今天,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把教学的重点由教师“教”转到学生“学”上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成才。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知识的引入入手
对于刚刚升入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课有一种新鲜感,怎样才能将这种新鲜感加以深化,从而产生更长久的学习热情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引入时,更好地设计教案,设计好每节课要引入的问题或者是实验。例如通过“用三棱镜对光进行分解”“用纸盒烧开水”“隔掌吸钉”等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实验,激起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使他们在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就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便今后物理的学习有个良好的开端。
二、永远让师生之间保持和谐关系
对于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很容易从兴趣出发,也更容易为兴趣驱使。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和注意力、思维方向、记忆力等有紧密关系。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师生平等合作交流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物理问题理解的敏锐性,思考物理问题的灵活性,解决物理问题的独特性、流畅性和变通性。在学生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巩固学习的效果,产生学习的热情,最终实现课堂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
三、展示学科魅力、发扬学科优势
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都具有较高的兴趣,也愿意通过物理学习研究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比如:在教授《物态变化》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教授《测量》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更好?在教授《大气压》一节内容的时候,我设计问题:钢笔能吸入墨水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探究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经常发生的现象,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物理课的兴趣和爱好。
四、通过物理实验说明问题,然后用物理实验来引导学习
初中生正是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的阶段,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都喜欢去实验室上课。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增加许多的实验教学,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比如我在教学《长度的测量》这个实验中,首先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厚度、长和宽等,同时设计表格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们测量的结果各不相同,由于同学们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探知欲望,同时又及时地引入误差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这一知识点。
五、平时强化训练,巩固学习成果
在学习国际单位制时,学生对刚接触到的许多物理单位都感到抽象,他们习惯于单一的单位。如开始学习功率的单位焦耳/秒时,对其多样性很不理解;又比如在学习“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物理概念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这对于刚开始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可能无所适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和课堂能紧密衔接,要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对他们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达到减轻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六、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分析能力
物理中有关定义、定律的描述一般是客观、严密的,如果学习中粗心大意,就会影响对定义、定律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材料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仔细分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对材料的理解。例如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里“相对运动”“阻碍”就是关键词。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词自己找出来,然后仔细揣摩,要求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分析理解物理概念实质。另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阅读时结合自身的实际去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七、经常“学以致用”、紧密联系生活
不少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对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有意思,但实际学习中让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往往会不知所云,回答的问题总是答不到点子上,从而导致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把物理活学活用,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每当向学生讲授新的物理知识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现象,发现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并分析物理知识在这些现象和事例中的应用。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接着以跷跷板为例,让学生分析“跷跷板”利用了什么原理?并画出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运用自如。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爱学、乐学、会学、想学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成才。作为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最大限度的教学相长,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阎金铎,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