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成才规律让欣赏回归美术之路

2013-12-29 00:00:00姜林芝
成才之路 2013年22期

摘 要: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不良的赏析习惯与偏离的评价标准,使美术欣赏往往容易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偏离了美术的特点。因此,要尊重成才规律,让美术欣赏回归美术之路,重视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特质及美术作品直观性、可视性、形象性的特点,尊重视觉感受,增进美术欣赏的美术性,走出美术欣赏的盲区。

关键词:成才规律;偏离;欣赏习惯;视觉感受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作品欣赏,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审美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审美愉悦,激发创造力,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但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得当,不尊重成才规律,美术欣赏往往容易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偏离了美术的特点,使得欣赏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

一、大众的赏析习惯与评价标准的偏离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普通受众关注美术作品喜欢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轶闻趣事,很少关注作品的艺术性。西安碑林中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备,名家荟萃,精品林立。其中,既有李斯“画入铁石,字若飞动”的小篆风采,又有东汉《曹全碑》的流宕俊美,独具风貌;既有颜体由锋芒锐利、字体端秀向笔力劲健、气韵醇厚的发展过程,又有怀仁和尚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美若簪花仕女的书风,还有黄庭坚、米芾、赵佶、董其昌、何绍基、于右任各俱风采。但多数人却围着《关帝诗竹》津津乐道,因为其中有着传奇的故事和有趣的情节,导游愿讲,游客愿听。学校美术欣赏的课堂上,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如醉如痴,为了一些内容争得面红耳赤。但教师主导的、学生探究的内容却去美术甚远,一些情节探讨,一些文学性的描绘被当作了欣赏的主题,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看起来效果良好,实则远离了美术欣赏的本质。邓兆吉在他主编的《美育心理研究》中指出,美术欣赏往往“侧重于对美术作品内容、情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的品评,习惯于从社会价值角度去评价美术,把美术的主题、情节提到显著而重要的地位……”以为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作者生平就了解了美术欣赏的全部意义,把美术欣赏混同于看图作文、故事会。评价者也多喜欢用其他课共用的评价标准从课的整体效果、结构层次、德育渗透来评价一节美术欣赏课,而忽视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特质及美术作品直观性、可视性、形象性的特点,努力挖掘课中非美术的东西,以此确定一节欣赏课的优劣。

二、不良欣赏习惯的形成,使美术欣赏走进死胡同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众的赏析习惯同27X89RoUw+K3QlNqMY8wMg==自己的生活和利益密切联系的,我们的美术欣赏课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大众口味,或满足其娱乐需求,或成为其他课的从属课。

在欣赏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时,多数学生会把向日葵的形象当作一种辉煌、积极向上、温暖的象征。我想这不是学生的视觉感受,而是他们的经验,是被重复了千万次的向日葵的特定形象。这种特定的经验根深蒂固,梵高作品强烈的情感被掩盖了,有些人甚至主观臆想,梵高正是借助了向日葵执着向阳的精神表达了他精神的执着,这样以文学的理念去解读美术作品是可怕的。看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吧,扭曲、狂躁、不安分。他强调的是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黄色,不仅融会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向日葵可以这样画,树木、花草、天空、白云、乌鸦、自画像都可以这样画。

三、尊重视觉感受,增进美术欣赏的美术性

水有源头树有根。虽然我们不提倡一味追求学科本位,不主张把艰涩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按照培养美术批评家来上欣赏课,但美术作品由空间面来,由视觉而来,由色彩、线条、笔法、布局而来。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得从视觉感受出发,从美术造型语言出发。

(1)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美术作品带给欣赏者的第一感受是视觉感受,它是由作品的色彩、形状、面(体)积、质感、构成形式等带来的直接感受,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最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如柯勒惠支《暴动》的力量、董希文《开国大典》的庄严、齐白石《虾》的情趣。让学生从视觉角度谈感受,要比凭学生经验来判断有效得多。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能看到的东西才会触发视觉感受,学生能看到的无非就是形式和内容。从形式而言,就是画面上点、线、面、形、色、笔法、布局等美术语言的处理,如何营造出我们所感受到的气氛和情绪。内容比较具体的作品,还可以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装束、环境、光线等因素是如何创造出这一感受的。

(3)你能“猜”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吗?作者给我们营造了这样的氛围,必然是想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和观念。学生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同作者有相当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带领领学生认真研究作品,从作品中去寻找、去体味。围绕作品适当地介绍一些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性、阅历以及创作观念等等。这个环节,使美术欣赏从形式层面走向了精神层面。

(4)你喜欢这样的画吗?这要求学生在进行认真分析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判断应当完全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基础上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但不能将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这个环节是审美的最高层次。

总之,美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美术课程负责,对学生的成才负责,尊重成才规律,克服美术欣赏教学的功利性、低俗性,真正释放美术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