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医学生课程导师制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要了解医学系中实施医学生课程导师制的做法以及取得的经验,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影响导师制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切实把导师制落到实处,为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生;课程导师制;人才培养途径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指导的教学制度,是“师徒制”的发展形势,最早产生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逐渐被世界各国高校效仿。导师制一直是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中国古代从孔子的“侍读制”到宋代的“书院制”,以及以后的“私塾制”,都是以个别教师指导少数学生为基本形式,以讨论式、启发式及实践式为主要教学方式。目前,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知名高校开展的“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如火如荼。2005年以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重庆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了高职专科生导师制的研究,探索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形式。我院也于2010年在临床医学系实施医学生课程导师制,在附属医院每个临床科室选拔出优秀临床导师,对导师制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指导,通过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地个别指导,加强师生沟通,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为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本文总结了我院医学系实施医学生课程导师制的初步尝试。
一、实施方法
(1)建立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课程导师制实施办法。通过查阅文献,比较国内各高校导师制的实施状况,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对导师、学生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从而建立临床医学课程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导师的任命与职责。
①指导思想。为了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决定对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课程导师制试点教学,利用临床医学专业高职教师及著名专家的师资队伍资源,对可完成临床医学教学任务愿意接受并能配合完成课程导师制教学任务的本专业学生实施导师制教学。课程导师制教学是由指定导师在不影响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基本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而开展的特定人群的导学性质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突出养成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为学生的就业去向及前途设计提供指导。
②培养目标。通过培养,使学生在完成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课程导师制教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检查和诊断手段、课程导师制教学专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方案及治疗手段熟知、掌握基本的诊断、治疗操作技术。
③导师的条件。1)热爱临床医学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师德,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具备基本的普通话能力。2)具备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具有10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并在附属医院任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的本学院临床工作者。3)具有精湛的医术,在学科内有较高造诣,善于研究和开发专业新课题或善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④导师的职责。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向学生传授临床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学习方法。2)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纪、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3)指导学生适当参加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4)导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和记录,并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亲情感化相结合。⑤对培养对象进行年度考核。
⑤课程导师制主要推荐科目。主要包括消化与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骨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儿科学。
(2)建立课程导师制实施评价体系,严格考评机制,强化实施过程监控。通过访谈、问卷、查阅文献等方法,建立较为完善的考核标准,加强导师的带教责任意识。我院医学系主要通过理论考核、实训考核、临床基本操作考核、病历书写考核、临床论文及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每位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导师的带教情况。
(3)具体工作方法。
①系部成立课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方案的具体实施。
②实行双向选择制度。每年7月份向学生公布导师简历及人才培养思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在系部公布的导师候选人自主选择,并向导师提出书面申请,经辅导员及学工办签署意见后,交系办给导师选择。导师通过学工办、系办和任课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情况,从申请对象中确立3~4名学生作为自己的指导对象。
③课程完成的具体形式。1)由责任导师根据学生的教学计划及临床工作实际相对固定地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的授课,根据科室的病原情况灵活安排见习与实践操作训练。2)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大纲适当调整本课程的生产实习。3)课程的完成方式:以指导性理论学习、指导实习与见习、指导操作、指导分析研究、指导能力开发为主。4)导师制课程的实施地点为相应专业的临床科室与实验室。5)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督查课程的落实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④采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导师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用丰富、鲜活的临床病例作为教学资源,将带教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临床诊疗活动之中。在导师的指导下,感受导师的人格魅力,体会导师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待患者如亲人的工作准则,学会导师的科学思维方法,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二、结果
导师制学生与非导师制学生六种评价情况比较。
评价内容 传统模式 导师制模式
理论考核平均成绩 81.6分 89.7分
实训考核平均成绩 83.7分 95.3分
临床基本操作平均成绩 71.3分 96.8分
病历书写考核平均成绩 70.8分 94.9分
临床论文平均成绩 69.2分 92.1分
调查问卷满意率 65.6% 97.2%
三、意义
“课程导师制”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愿意,乐于参与并为此努力的基础上的。因此,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主动的和积极的;课程导师制教学具有一对一的教学特点,教师均具备丰富的临床与教学经验,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导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导师制教学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学好专科课程。主要教学途径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一对一地与学生交流理论与实践知识,手把手地指导专科的基本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学生能够在其中不断地领悟成就感及其带来的学习乐趣。学生在课程导师制教学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每一点知识,每一个操作的学习均是针对临床业务而开展的,使得教学活动真切而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加透彻;导师制的课程即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专业,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样,学生能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更加主动地获取专科的相关知识。因此,课程导师制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良好的教学路径,激励性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教学措施,与临床业务一致的真实教学平台,均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行医学生课程导师制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本科生导师制在许多院校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高职院校应用尚少,还在初步尝试阶段。某些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尚经验不足,加上临床工作、教学工作及科研任务繁重,导致个别导师没有尽到职责。解决办法:每位导师一旦确立,必须不断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正确处理好教学、临床与科研的关系,确实履行导师的职责。
(2)师资力量不足。高职院校师生比例高,师资力量不足,符合导师聘用条件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较少,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导师制是十分困难的。解决办法:适当放宽导师选出条件,增加教师选聘人数,或实行部分学生导师制。
(3)导师制评价体系不完善。现阶段缺乏激励导师的管理和考评工作的统一标准,导师的工作不能量化评价,职称评定时也仅供参考,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解决办法:要不断探索总结,逐步完善高职院校的导师制的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医学生课程导师制,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临床教学的一种好形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医学生课程导师制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工作还非常多,只要我们加强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制约导师制发展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就能将导师制落到实处,为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刚,刘美多.关于高职高专院校理工科专业实行导师制的探
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4).
[2]王爱祯,孙振华,杨晓华,等.不同年级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
[3]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5(8).
(陕西省商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