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凡有一番大作为者,都对历史事件耳熟能详,对历史发展进程认识清晰,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但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不愿意用心学习。如何转变这种状况呢?
一、在历史故事中加入时代元素
在我们的孩提时代,最喜欢的莫过于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个个历史故事或典故,每一个学生都会听得津津有味。当我们将这一授课方式运用到现在的课堂上时,学生却不大“买账”。面对这种现象,本人试着在历史故事中添加一些时代元素,效果大大提高。比如,介绍“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路时,我告诉学生:李煜成天就知道作诗画画,可以说是沉湎其中,就像有些同学喜欢网络游戏一样,如痴如狂,顺便介绍游戏的魅力和沉迷网游的坏处。学生顿时兴趣很浓,接下来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就比较积极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互动性
传统的历史教师都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味通过语言介绍历史知识,这样的方式对现在的学生已经过时。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教学参与。可以让学生讨论相关的历史电影、历史事件,由这些熟悉的生活积累促进学生对历史教材的学习,尤其是把握教材上相关的探究活动。比如学习探究活动《姓氏来源》,学生对各自的姓氏来源基本不清楚,让学生自己查询网络又不够条件。我就在课前将相关的姓氏来源收集起来发给学生,并告诉他们:每一个姓氏的来源都有故事。我们先要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同时我们还要让别人了解我们姓氏的来源。大家看了相关的资料后,我们就请同学上来,看哪个同学将自己的姓氏介绍得最精彩。这样的互动课堂在每一本教材上都能找到一些好的范例,教师应该有效运用。
三、新课导入,制造悬念
学生刚上课时,如果能集中精力,那对于整节课的知识学习就基本能够掌握,这就需要在新课导入时下功夫。在讲到大运河相关历史知识时,我的教学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赵本山说,地上一只猴儿,树上七(骑)只猴儿,一共是几只猴儿?学生都知道这个小品,就要求我把意思表达清楚,我顺势说大家都知道这个题,我干脆换成一个算术题:2+3+4+5等于多少?学生们觉得这是一个趣味题,一定也不好回答,我就告诉同学们答案是1。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难以接受,我的悬念制造成功。我便引入新课,告诉同学们上了本节历史课大家就能自己揭晓答案。通过学习,学生们最后都归纳得出:全长两千多公里,三个中心点,分为四段,跨越五大水系,形成了一条造福后代的大运河。如果我们在平常教学时,总是采用一些陈旧的、程序性的导语,这样的作用是根本达不到的。
除了以上几点外,我们还可以在教材内容的重组、观看相关视频、作业布置等环节上下功夫,争取让每一节课都有其独到的亮点,都有不同寻常的趣味,让学生对历史课始终保持新鲜、激情。若能如此,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就能达到相应的课程目标,积淀初步的历史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