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维目标一直是当今教学的热点,明确并落实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实三维目标,要求对知识教学形成整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并在课堂中恰当渗透情感教育,关注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三维目标;人才培养;教学策略;教学形式;情感渗透
只有对三维目标正确理解,明确其真正的意义,才能在课堂上有效率地实施,教学的课堂才能自然生动,让同学们学其知识,懂其方法,促进人才的成长。所以,想要在物理课堂上有效实施三维目标,必须让教师明确如何设计一节课的三维目标。
一、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1)明确三维目标的设计依据。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形式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特别是高考压力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实施都存在一些问题:“知识与技能”的僵化和虚无化,“过程与方法”的流于形式和机械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签化。这些现象一直存在于教学中,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因此,如何明确三维目标、物理课堂如何体现三维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维目标一词来源于新课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三维目标”的依据正在这里。可见,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物理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
(2)把握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性。三维目标一词不论是在教师的教案中还是教学过程中常常被提到,可在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却常常被割裂。实施过程中把三维目标分别加以设计,使教学过程非常生硬,知识的连续性被肢解,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发生冲突、使学生的情感认知、思维活动发生混乱,影响学生的连贯性学习。就像麦圭尔所说:“一个人对在自己感情、思维和行动之间保持和谐的需要,是他信念体系和全部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决定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统一性、相互渗透性。仅其中的一个方面,是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的。而想要三维目标全部实现,在课堂中就要把教学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学生不是一味接受知识的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独立思维能力、有想法、有感情的人。
(3)处理好教师的角色地位。不同的课堂,教师的角色地位有所不同。教师可以是主导者,可以是领航者,还可以是参与者。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教师大多时候都是课堂的主导者,而这样的角色就容易把课堂变成填鸭式教学。教师角色的处理方面,早在公元前300年就已经提到,在苏格拉底的教学中,提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学生围圆桌依次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老师不是站在讲台上的控制者,而是站在中间的导航者,引导学生们的思路,其真正作用是使讨论者沿着一条线索有效地进行下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应这样的教学。例如:一些生涩难懂的知识就需要老师进行一一讲解。如果一味追求课改中的探究式教学,会使学生的讨论无法进行下去,课程目标无法完成,浪费时间,容易造成学生认识错误或者心理受挫。
二、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策略
在物理教学中,对于三维目标的实施,我们不应该生搬硬套,使教学过程肢解和虚化。要根据每一种类型知识本身的形成规律,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
(1)根据知识与技能的不同建立相应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环境设计不同的知识呈现方式。不能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完成不同知识类型的目标,这样会使教学策略单一和盲目。①对于陈述性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回忆和再现知识的策略来讲解。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对原有陈述性知识采取回忆、再现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回顾旧知识、掌握新授知识。例如:必修一中的知识和位移,因为这节课比较简单,学生在初中时就已接触过,所以可以采取学生阅读课本和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呈现,而位移的矢量性这一知识点需要老师重点讲解。老师还可以通过设疑“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引入位移这个概念”来完成让学生学会区分路程和位移这一教学目标。②对于程序性知识,教师可以采取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和实验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力的分解时,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这样的程序性知识,可以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师生对话共同总结归纳的策略,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2)根据过程与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过程与方法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例如:在摩擦力的讲解中,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所以,老师在讲解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后,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成正比,哪些因素成反比。
(3)教学中恰当处理情感教育,把握不同课题情感教育的特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目标中,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不同的课,可能会体现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教师就应该重点突出伽利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注重物理中实验方法的运用;在力的分解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2).
[2]陈志刚.对三维课程目标被误解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12(5).
[3]赵清福.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
社,2011.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