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教育的质量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国内高等教育的分层次教育培养目标的原理,分析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创业人才,并讨论如何在这个教育背景下,进行社区管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创业教育;社区管理;改革与实践;
当前,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和供应链全球化的加剧,大力发展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无疑成为高校进入21世纪的时代命题。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创业教育水平是其经济发展活力的体现,而对于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独立学院而言,发展应用型创业教育更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相结合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是将知识、能力、素养等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课程当中,针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索与创新,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定位应用型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应注意从学历教育的框架中移开,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动脑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另一方面来看,学校培养人才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要求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才。这要求学校能重视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能,向大众化的教育靠拢。与此同时,培养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在具有宽广专业知识构架的基础上,还应有更强大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型创业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能够胜任某一个职业,这一人才培养定位应是能够合理运用知识技术,能够创新,自主运用知识。对于应用型创业人才来说,应该是那些具有实践精神,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够开拓创新的人才。高校实行创业教育,能够充分发掘出学生对于创业的潜力,引导学生积累经验,可以让学生从一个求职者变为一个岗位的创造者。
二、应用型创业背景下社区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对社区管理人才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各高等院校纷纷在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中开设了社区管理课程。所谓的社区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的社区基层组织还有社区居民单位等等,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护社区的整体利益,推进社区良好并且全方位地发展,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社区的各个事物进行有效安排和调整。作为一门课程,社区管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的管理与服务、社区管理的主要概念、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社区工作方法、社区管理体制与模式等。由于社区管理涉及很多的行政工作、社会工作、物业管理事务,因而从业人员应该相应具有协调矛盾、发动社区居民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当前从现有的一些高校所开设的社区管理课程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重视学生的记忆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以完成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而忽视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仍多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上,仍然是以单个课程为主组织教学,未从整体上将人才培养方案中其他课程涉及社区管理的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造成与其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重复;另外,社区管理教师缺少社区工作经验,自身对社区管理流程以及相关工作环节不熟悉,也严重影响社区管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重视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忽视教学方法使用的多元化。在社区管理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并重,如果仅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而在现在的社区管理教学中,由于老师缺少基层社区管理经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限于纸上谈兵,因而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往往造成讲解空洞,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现象。另外,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使学生体验社区管理的情境,不能使学生感悟社区工作的实际困境,因而无法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社区问题,以及相应的社区管理能力。
(3)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社区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社区管理原理、社区管理实务、社区管理的模式、社区服务创新、社区文化管理、社区治安管理等。这些知识模块的学习,涉及课堂学习、实习基地实训学习等环节,仅依靠传统的终结性、单一性的评价,将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过程,也将不利于通过这些知识模块完成对学生协调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策划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因而,需要改革评价方式与方法,以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相关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应用型创业教育背景下社区管理课程的改革实践
(1)打造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是教学发展的关键,学生可以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所学到的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社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模板,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模拟实践。课内实践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中,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模拟训练就是在社区管理课程完成之后,对社区的管理这门课程进行实训,这个阶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的运用。课外实践是在校外或者是实训基地中,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校外实习,学生在实践当中独立完成社区的日常工作,协助老员工完成社区工作。课外实践的意义,在于能够很好地巩固在学校所学到的关于社区工作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工作的经验。这样一来,就为毕业后的工作打好了基础,为未来做好了准备。
具体到社区管理这门课程,可以将社区管理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分解为“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管理模式”“体验社区服务工作”“调研社区环境、文化、治安、卫生建设工作”等几大实践教学项目,以小组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到社区开展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与社区相关工作的整个过程,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意识,还能磨砺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创业能力。
(2)深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与创新,并且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问题研讨式教学等等。通过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便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社区管理模式”这一内容时,便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空间,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他们自行设计出社区管理的模式,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和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不断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到社区管理这门课程,由于理论与实践所占用的学时大体相当,因而可以将任务驱动、小组评价与学生平时表现相结合,对学生参与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形成性考核,并且以学生为主体,把行为过程的考核与对理论掌握的深度考核结合,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日常实际表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业评价的科学性。
结束语:在社区管理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管理的协调程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自身的思想,建立学生为中心的社区管理活动实践。随着实践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不断规范完善,学生通过实践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国良,高瑞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
研究,2005(1).
[2]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3]张晓林.要有一个科学的公平观[J].江汉论坛,2007(5).
[4]刘倩.中国古代法公平思想解读[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07(5).
(1.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福建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