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让我们站在培育人才的高峰

2013-12-29 00:00:00于童
成才之路 2013年22期

第十七章 教育创新者应强化前瞻性思维方式

第一节 教育发展需要前瞻性思维方式

一、落实兴教战略必须走教育创新之路

我们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这是民族复兴必由之路。

教育工作者为落实兴教战略,首要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走教育创新之路。这条道路是艰辛的,又是光明的,实施教育创新旨在强化人才兴国战略。当前,我们要“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全面的系统工作,在实施工作中有许多困难和尚未显现的各种矛盾,这就要求创新者要有前瞻性思维战略和策略。同时,教育创新也不是孤立的,还须将教育创新纳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统。

二、我们要充分重视“前瞻性”问题

2011年7月21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在讲话中都讲了“前瞻性”问题。胡锦涛同志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保持经济的平衡较快发展。”

温家宝同志说:“必须根据形势变化,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既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2011年8月9日,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研究制定应对措施的讲话中,又提“前瞻性”问题:“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

胡锦涛、温家宝同志多次在讲话中涉及有关政策问题时,都强调“前瞻性”问题,足见,决策者是否具有前瞻性意识、会不会前瞻性思维十分重要。这种“前瞻性”的前提条件就是科学预测。因此,科学预测如何,决定“前瞻性”的决策效果。

全球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其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也出现新形势,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面对我国所处的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一种复杂的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具备前瞻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前瞻性思维?如何培养前瞻性思维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第二节 教育创新者应强化前瞻性思维方式

一、前瞻性思维含义

所谓创新者的前瞻性思维,其实质是一种理性思维,是创新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统筹兼顾基础上超前预见、超前谋划、超前决断的一种科学思维。具体来说,作为现代创新者首先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并能以维护大局、顺应大潮、把握大势的神态,在充分了解国情、深知社情、体察民意,摸清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形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变化格局、发展态势的深邃洞察和科学预测的思维过程。

前瞻性思维是建立在科学预测基础上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项创新工作都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工作。古往今来,凡成功的创造者都非常注重创新工作的未来效应。所以,身处创新工作岗位的每一个创造者,都必须注重超前意识、注重预测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会运用前瞻性思维来制订科学的创新工作。平庸的创新者只追求“小富即安”“短期效应”,摆出一副小家子气;善于作“秀”的创新者只会“表面文章”“装腔作势”,常常以石为玉炫而又炫。“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具有前瞻性思维的“灵珠”“彩云”式教育工作者亦然。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深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重要。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有了前瞻性思维,就会预察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有了前瞻性思维,就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决策,才有正确的目标和战略的行动计划,从而更好地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前瞻性思维的重要性。

二、教育创新需要前瞻性思维

任何创新工作的实质都应是一项创新工作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其中,影响教育创新工作进程的有确定性因素,也有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实现创新目标最佳,决定性的条件是创新者必须实施宏观控制。要顺利实施宏观控制,就需要预测确定性因素,尤其是要预测不确定因素的趋势,显示创新者的前瞻性思维能力。即凡有利于目标实现的趋势,就应继续强化,对不利于目标实现的趋势,就应有效控制,借以保证符合目标实现趋势超常发展。从这个角度讲,科学发展就是一门主导发展的思维科学。

这样一种前瞻性思维的控制能力,是创造者应具备的重要素质。而这种前瞻性思维的控制能力的素质,又是在坚持运用科学预测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有了这样一种前瞻性控制能力,就能做到“水不来,先修坝”,就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就能争得工作的主动权。早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同志就指出,林业生产一定要贯彻“采育兼顾”方针,不要造成“吃祖宗饭,造子孙孽”。比如印度的恒河和埃及的尼罗河,由于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森林,后来成了沙漠。1998年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破坏长江和嫩江上游森林而造成的。可见,预测到了,不去执行也不行。

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又到处充满着相似。不相似中有相似,相似中又有不相似,从而表现着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看上去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在运动过程中,只要内外条件和发展程度相似,则其未来的发展状况也常常会有相似之处。在运用前瞻性思维时,要关注事物的相似性。在预测时,可以使用相似理论,其一要寻找各事物间的相似点、相似以及相似的起因和相似的外部条件,然后按相似原理,达到对事物的某种相似性结果的揭示。其二要按促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进行相似模拟实验,预测该事物的最终相似结果。其三要根据影响事物发展的相似的因果关系,比照以往相似事物发展的结果,预测事物未来必然发生的结果。也可以说在运用相似原理时,一方面要注意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序列中采用回溯分析法,寻求事物(或事件)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还应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空间框架中采用类比综合法,寻找事物(或事件)的相似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时空中真正认识事物的相似性,并依此判断某一事物未来出现的相似结果。

在运用前瞻性思维时,还要关注事物的模糊性。世间事物既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清晰和模糊布满整个空间。由于事物具有模糊性,因此,任何科学预测都带有一定的模糊度。因而,以预测为依据的前瞻性思维也必须具有一定模糊性。按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模糊数学”的说法,如果人们所认识的事物的模糊隶属度达到或超过60%(即隶属度为0.6)时,就可以认定基本认识该事物了。可见,所谓的清晰、模糊,都是相对的。前瞻性思维的结果也是如此,绝对的清晰和准确无误,是不存在的。

在前瞻性思维过程中,不能不坚持模糊性原理,只有按模糊性原理预测未来,才能算作科学预测。这样,有利于克服片面性,防止绝对化。

【案例】

(摘自《潜能与创造力开发》一书,徐振寰、李俊庆、田茂胜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版)

一、开发潜能使农民发明家走上成功之路

这里,介绍一位农民发明家的故事。

1994年5月10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一个中国农民的梦”的报道,记述四川省汶川县农民发明家姚若松发明“屎壳郎耕作机”,提前几十年实现了美国教授的预言,是耕作机设计的一次革命的事迹。

姚若松生活在丘陵山区,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耕作,只能靠人力或畜力,劳动强度大,且效率极低。姚若松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他苦苦地思索着,认真地观察着。一天,他受昆虫屎壳郎推动大团泥土的启发,并用屎壳郎做实验,发现“一个拉不动的东西,却能推动”。于是,决心设计制造采用“用推不用拉”原理的小型山区拖拉机。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一位农民来说,要实现制作出新型耕作机械的梦想,除了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之外,别无他途。18年来,从模型到机械,他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失败。改进试验,再改进,几经倾家荡产,濒临绝望,耗去了平生积蓄及给女儿的学费、嫁妆,还借了几万元的债,历经千难万苦,终于发明了一种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体积小、重量轻(64公斤重)、可爬45度坡地、十分轻便灵活、一个人就能背起来上山、能耕尽田边地角的推式耕作机。该机一小时可耕地0.8亩,耗油只0.5公斤,价格仅2000多元(相当于一头牛的价),两小时工作量相当于一头牛一天的耕地,极受山区农民欢迎。1994年3月12日,在四川省农业局的鉴定会上,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向全国推广。这个创造事例的成功,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是大力开发潜能的结果。

【案例分析】 姚若松是在实践中发明创造出耕作机的,他的发明属于多年的潜心积累,但他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大力开发潜能的结果。可见,以科学思维方式诱发的潜能是巨大的、功能是非凡的。

二、从叶乔波身上我们看到的

叶乔波是我国著名的滑冰运动员,在她的体育生涯中,为祖国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她自己不止一次地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同时她也留下了一身的伤痛。功成名就,她年龄也不小了,本来可以光荣引退,像许多运动员一样,或出国留学,或在国内深造。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在祖国需要她的时候,她虽然伤痛还在发作却毅然披挂上阵。为迎接1994年的冬季奥运会,她艰苦地训练着。尽管她心里明白,她很难再滑出过去的水平,很可能连名次都拿不到。这对一向珍视自己荣誉的人来说,面对这种可以预料的尴尬的未来,内心有多么痛苦。叶乔波超越了个人的得失,她绑紧绷带,打上封闭针,拖着伤痛的腿顽强训练,以她坚强的意志驱动她的双腿和双脚,奋力搏击,拿到了铜牌。赛后,到医院看伤,外国医生怎么也不敢相信叶乔波竟是带着碎裂的膝盖而获得了那样的好成绩,若是平常人连路都走不了!因此,当欢迎叶乔波胜利归来,为她庆功时,人们看到的是坐在轮椅上手捧鲜花、面带微笑的叶乔波。她的意志和拼搏精神鼓舞了全体运动员,给了当时处于乌云笼罩着的中国队多少的激励和力量。她虽只取得了第三名,拿到的是铜牌,但却比金牌的含金量要高。因为在那里,凝聚着叶乔波的勇气、信念、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案例分析】从叶乔波身上看到一种力量,即前瞻性思维方式的威力,显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从叶乔波身上,也看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克服困难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伟大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