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王守仁
一、生平介绍
王守仁 (1472—1528),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后因弹劾宦官刘瑾,谪为贵州龙场驿丞。不久,赦归为江西庐陵知县。此后,历任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又巡抚南赣、汀、漳等处。50岁时升至南京兵部尚书。后退职回乡。王守仁三十多岁开始讲学授徒,前后达25年之久。他每到一处任职,都修建书院,倡办社学,从政之余进行讲学。他的办学、讲学活动,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王守仁的著作,后人辑为《王文成公全书》38卷。
二、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明人伦”。关于学校教育,他说:“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他没有明确否定学校培养学生才能的任务,但他的着眼点主要还是“以成德为事”,国家对人才也应是“举德而任”。
(2)教育内容。王守仁主张“致良知”的道德教育。把读经、习字、学射、学琴数者当作教育内容,含有德、智、体、美各种教育的成分,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育质量无疑是有好处的。他主张的“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对于陶冶学者的精神和品德也有益处。
三、教育方法
(1)立志、乐学。王守仁认为学者首当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是动力因素,又是为学的方向。“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所以,他要求他的学生“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认为传统的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育方法,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正确的儿童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像园丁栽培花木一样,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智慧,增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在学习内容和次序的安排上,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注意动静搭配,使儿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而“乐习不倦”。
(2)省察克治。王守仁倡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鞭策,静坐内省,戒慎恐惧,以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方法,即所谓省察史治。王守仁认为,静坐可以使人略略摆脱杂念,专意于学。
(3)笃行实践。根据“知行合一”的观点,王守仁在教学上特别注重“笃行”,即事上磨炼,躬身实践。注重实践,是王守仁学说的一大特点。联系当时学者知行脱节,王守仁的实践之说有其积极的意义。
(4)自求、自得。王守仁在教学方面注重自求、自得,要求学者自己动脑筋思考,敢于怀疑而不盲从。他说:“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他反对教师繁文饰辞、空口讲说,要求教师运用简洁的语言在肯綮处“点化”学生。对于学生,他要求为学当自求之于心以得道之全、之真,而且要独立思考敢于疑问。他说:“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他主张未经自己思考决不苟同于人,但别人意见正确则应虚心接纳。
(5)因材施教。王守仁认为,由于学生的“才气”不同,“分限所及”不一,教学便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须因材而异。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意不到学生的个性、才能或修养水平的差异,或是拘于定格来品评学生,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教学。他把成功的教学比作良医对症下药,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
他提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不可躐等;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他提出的根据年龄和程度的区别而因材施教,分别施行灵活简明的、容易为人接受的教育方法,为后来的教育家所吸取。
(6)循序渐进。王守仁主张施教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认为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比如种植树木,须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才能取得成效。他反复这样讲,目的是使人理解、体悟贪多却食而不化。他比喻说:“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他指导学生读书时,反对死记硬背、贪多求快,以求融会贯通能生实效。
(作者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