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维学36讲

2013-12-29 00:00:00
成才之路 2013年22期

第二十二讲 社会思维的基本规律(下)(一)

3. 社会思维感应认同规律

社会思维的互补、互促,总是在人们思维交流、相互感应的过程中实现的。感应是人们心灵的沟通、情志的理解和理智的互动。人们在思维交流中通过相互感应,趋向理念和观点上的认同。思维的相互感应必然导致思维的相互认同。感应是认同的前提条件,认同是感应的必然结果。人们之间只有思维模式相似,思维频率相同,智慧互相感应,信息互相交流,思路互相沟通,才会出现思维共振感应现象。思维共振是智慧之间的相互感应、思路互相沟通。思维模式相似、思路相通,才有共同语言。有位18世纪的欧洲哲学家曾经说过:智慧遇不着智慧,就要生锈。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志同道合,几十年如一日,各自用自己专门研究领域的知识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他们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书信,仅保存下来的就有一千三百多封。平均五天一封信,有时一天一封或一天数封。通过频繁通信,互相交流思想,就使得他们的思路相通,思维的等级和类型接近。

思维上的共振是不受年龄、家庭和社会地位影响的,只要思维频率相投、思路相通,就可以产生合作共振。例如电话的发明者,二十多岁的亚·格·贝尔由于受到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激励和实验的偶然启发,决心解决电流传送语音的问题,然而到处求教都碰钉子。后来,他去华盛顿找到也曾发现过电磁感应现象的年逾古稀的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谈了自己的想法和不懂电学的困难。亨利鼓励他说:“你有了一项了不起的发明理想,贝尔,干吧。”“掌握它!”后来,贝尔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没有这三个令人鼓舞的大字(掌握它),我是绝对发明不了电话的。”又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贝尔碰见了18岁的电工技师沃特森,结果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产生了思维共振。两人一边研究电声原理,一边从事设计制造,经过两年时间,电话就初试成功了。

思维模式相似——思维共振——思维感应——思维认同,这是社会思维运动的客观规律。只要人们的思维模式(认识结构)相似、思维共振的频率相投,就会思路相通,产生思维和心灵、智慧上的感应,导致思维认同(认识一致)。思维的感应认同现象在社会群体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群体规范、公共规则、群体观念、群体感情、社会思潮、社会舆论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等。因此,感应认同规律是在社会思维活动中普遍起作用的基本规律。

4. 社会思维承续接力规律

人类思维的传承,除了生理遗传的先天集体无意识方式的那些“作为天赋和才能,存在于人身上”的自然力外,主要靠社会文化(经验、知识)的积累、交流和传递(后天无意识熏陶和自觉学习),才能一代一代地承续接力和发展下去。人类历史文化的延续、发展要依靠人的社会化。任何一种社会思维都是历史地形成的,都有其产生、发展、变革的过程。人类思维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概括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人类思维都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发展、变化。恩格斯说:“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社会思维学也可以说,就是关于人类思维历史发展的科学。思维的每一个变化发展,都对当时的历史时代和未来起着巨大的作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际上都是人类思维的结晶。

社会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而且通过语言交往获得知识,特别是通过文字记载把前人或他人的经验、知识吸收和继承下来,形成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自从人类有了语言文字,知识不但成为人们思维的成果,而且成了人的思维手段和思维对象。人类在思想文化的传递中,总是像接力赛一样,上一代人把经验、知识、思想、理论等传递给下一代人,而下一代人又通过自己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发展原有的经验、知识、思想、理论等,进行新的创作和积累。就这样,一代代承续接力,从而使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前进。思想文化传统“抽刀断水水更流”,不可能一刀两断。“打烂一切传统”是愚昧的虚无主义。人类思维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不能随意地割断历史,对一切人类有价值的思想文化都要继承吸收。当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出现“知识爆炸”,乃是人类几十年以至几万年思想文化积累、承续的结果。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爱因斯坦创造的相对论,破除了牛顿力学绝对时空的老观念,提出了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密切联系的新理论,实现了物理学的革命。可是,他却说:“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如同古代驿站传递文书一样,需要中途换马加料,接力前进。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就是受邮车换马拉车的启发,才解决了电报信号长途衰减问题。社会思维也需要中途接力补充,才能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