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语言人才问题研究

2013-12-29 00:00:00魏少敏
成才之路 2013年22期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语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目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广博的文化知识及熟练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对高校语言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创新能力”的语言人才培育模式是加快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经济;高校;语言人才;人才培育

当今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这一切的变化与发展都对适应这个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那种只掌握语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其他优势的“纯语言人才”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需要口径宽、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语言人才。

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语言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明确提出了新世纪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语言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语言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语言人才。可以说,这句话准确地阐释了我国高校语言人才培养目标,精辟论述了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及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①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被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因为语言专业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的语言人才。②广博的文化知识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加强传授学生人文知识,与目前强调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加强传授人文知识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也指出了高等语言专业教育中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③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是语言专业与公共语言的—个区分点。

新《大纲》明确提出了新世纪语言人才的培养规格: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将语言专业本科所开设的课程分为:语言专业技能、语言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块,这既是对我国高校几十年来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归纳与总结,同时又兼顾了新世纪语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新《大纲》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摆在突显位置。培养语言人才必须转变旧的人才观念,走出人才培养的误区。语言人才不是只会说几句外语,知识面狭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依赖性强,无创新思维的人。而是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开阔的思路、灵活的头脑、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工作中可以挑重担、独当一面的人,这样的外语人才才能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挑起新时代的重担。在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外语”是语言专业学生的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一优势,否则“专业”就会毫无意义。我们始终要把“外语”放在主导地位,不遗余力地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加强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体现了外语语言人才的个性、特色,没有个性及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社会竞争能力。因此,语言教育工作者要花大力气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宽广的知识面”是外语学习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要了解外语学科所需的整体知识结构,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跨学科的意识,拓宽学生在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知识面,增强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一定相关专业知识”是为了增加学生择业的竞争力与社会适应性,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对语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掌握外语又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要使学生就业、发展,不得不考虑并适应这一要求。“较强的能力”是对外语语言专业学生针对性很强的一种要求。由于外语语言学科的特殊性,语言教学往往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创造能力薄弱,缺乏创建性见解。因此,培养及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培养语言人才的当务之急。“较高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要使学生能从容地应付充满艰辛的新世纪的挑战,必须锻造他们的性格,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新世纪学科间渗透和融合对语言人才提出的要求;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语言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语言人才生存、发展、出成果的重要保证;较高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上述诸方面的先决条件。

二、我国高校语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模式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外语语言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长期以来高校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一成不变,主要是语言类和文学类课,外加文化类课,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死板、管理模式僵化,忽视因材施教,忽视语言素质的要求、在招生考试环节忽视语言专业特点。总之,现行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与要求,必将导致语言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忽视语言人才综合性发展的培养。综合性发展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效地调适行为的能力即应变能力和广义的学习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发现规则与归纳推理能力,产生、运用概念和模式的能力,对复杂事物的理解能力。综合素质构成中诸多智力因素包含于人的智性培养,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我国语言教育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导致学生受教育程度不够,受教育幅度不完善。黄源深用“思辨缺席症”来形容语言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不足: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他认为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素质,不得不引起重视。究其根源,是因为长期以来在观念上强调的是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语言的人文性。语言学习的目的不单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更应该是拓展思维方式、重组价值观念及重塑人格结构。良好而健康的外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发展。

(3)专业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适应。许多语言工作者及学习者都感受到,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感。这与改革开放后外语专业的发展相矛盾,因为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教学与学习的外部环境,拥有先进的学习语言的条件和手段,拥有一支日渐成熟的师资队伍,语言专业发展了,但语言人才的培养质量却没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大,对外交流领域的扩大,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对语言人才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高水平、高规格、高素质的语言人才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跟上发展的步伐。也就是说新世纪将需要高精尖的语言人才,一般性的语言通才不太受欢迎。

三、语言人才的培养

(1)转变培养语言人才的思想观念。高校语言教师首先要清楚地看到现行模式培养出来的语言人才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很不相适应。应当清晰地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社会、了解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并以此为目标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计划,使我们的语言人才成为专业知识硬、综合素质高、人文知识广的综合语言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2)建立语言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要想培养一流语言人才必须改变现行不合理的培养模式。我国高校所设置的语言专业,为我国的语言教育,为经济发展建设培养了大批语言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由于其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出的“知识型”或“研究型”语言人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因此,建立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3)改革不合理的课程结构,确保语言人才的培养。合理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保证了语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培养模式的实施。因此,改革不合理的课程结构,使之与培养高精尖语言人才的目标相一致,与培养语言人才的要求相一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过去单一的培养模式下,课程的设置完全是按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没有考虑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现今对语言人才规格的要求是:综合素质+专业基础+人文知识+创新能力。具体来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语言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具有坚实的专业基本功,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拓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发展事业的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培养规格,高校语言专业未来的课程结构应该是基础课+专业知识课+相关学科知识课+能力课。基础课包括所学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力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及文化知识等课程;相关学科知识课包括各学校所开设的、学生感兴趣的跨学科领域的相关课程;能力课应该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所开设的课程,不同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特点进行设置,如口译、同声传译、商务翻译、文学翻译、模拟谈判等,这方面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涉及课程的创新。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语言人才,语言人才培养规格可由以下几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表示:

语言基础实践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口头、书面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课程包括: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第二外语语言等基础课程。

语言理论专业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结构及运用规律有一个理性、科学、深层次的认识。主要课程包括: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等专业课程。

跨学科课程模块:旨在根据学生的兴趣及爱好、市场需求,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修课,培养其综合性能力。课程主要包括: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实践课、工具性课程、应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课程等。

文化素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必备的文化素养。课程主要包括:外国文学、外国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中西方文化比较以及人文课程。

实用语言课程模块:旨在学生分流培养时,配合其跨学科专业的学习。课程主要包括:外贸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谈判等课程。

根据高校语言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进行科学地优化组合,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时代的发展对语言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语言专业必须加快改革步伐,通过改革求生存,通过改革求发展。只要不断完善现行的培养模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求,就一定能够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出合格的语言人才。

参考文献:

[1]《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

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1(5).

[2]张绍杰,杨忠.高校外语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

外语界,2000(3).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