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语文课

2013-12-29 00:00:00李红修
成才之路 2013年26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的确,当今的中学生爱美之心最急,情最切。所以,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如何将中学生的爱美之心,与中学语文课中浓厚的美的氛围相融合,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知美、欣赏美。

什么是美?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从美与善的关系角度去思考,提出了“尽善尽美”;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响亮的提出:“美是生活”;而革命导师马克思则认为:“劳动创造了美”。

语文课美在哪里?首先,语文课本中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闪现着耀眼的人性美:保尔·柯察金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英雄,以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以他那顽强的意志,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中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其次,语文课的美还体现在那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有极强感召力的诗词歌赋之中。魏武帝的《观沧海》感慨悲壮,雄浑豪放,有着容纳日月星辰的胸襟;王维的《渭城曲》则感情真挚,意境凄凉。

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从展示语文课无穷魅力的角度,安排好自己的每一节课呢?

第一,美是整体上看的,所以审视语文课时,要有一定的高度,要从整册书,整单元的角度去审视,对于每一篇课文,也要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去感知美,而不能将他们拆分开来。比如:我在讲第三册语文时,曾上过两次大型的公开课,一次是《故宫博物院》,一次是《从宜宾到重庆》,同是解说词,但由于两篇文章在各自单元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所以,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有所不同,《故宫博物院》以指导学生学习“空间顺序”为目标。而《从宜昌到重庆》则确立了“学习解说词特点”的教学目标。

第二,语文课中的美要以陶养学生情感为目的。有感于此,我在讲《故宫博物院》时,特别注意到从引导学生崇高的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角度,精心设计了导入语。实录如下:

各位同学:88年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满清王朝的统治,末代皇帝被迫下诏退位而今,在经历了88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当年的皇宫怎么样了?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带着对这个神秘宫殿的关注,一起学习课文《故宫博物院》。

总而言之,语文课中的美就好比埋藏于深山之中的无尽宝藏,关键在于发现。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宝藏,并将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美的旋律激荡在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喊出“美哉!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