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峰属于既有才华又全身心投入的人

2013-12-29 00:00:00郭京竹
成才之路 2013年26期

绘画是一种素养,这种素养的提高来自于各个方面。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写生,听讲座,看视频,参观博物馆,看画展等途径,提高艺术鉴赏力,完善艺术表达技巧,完善艺术人格。从人的自身发展角度来说,艺术家初期都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或创作理念进行创作,只有到了艺术家创作生命的中后期,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成长阅历、情感、技法等因素,在某种特定环境和缘由的激发下,会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融合,最后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来,即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特点,从而进入自己主观意图的创作之中,来表现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和看法。各个时期的成名艺术家都是这样的,比如毕加索后期的作品和八大山人的作品。

绘画艺术,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就。美,是一切艺术追求,向往的。而柏拉图所谓的理想国,将是一个几近完美的世界,人们不用去为了追求美而努力,因为真正的美无处不在,人们所需要做的应是去认识和感受美。只有这样,美才会有存在的价值,艺术才能贴近生活,高于生活。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以正确的思想支配行动的,如果暂时没有获得成功,要停下来思考,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寻求走向成功的方式和途径。

成功的艺术家,都曾是一些有个性的人。不会轻易受混乱思想的诱惑而迷失自己,都非常敬业。生命力和创造力都十分旺盛。始终追求作品与情感、人格的高度统一。善于研究自然,达到理想的境界。“风格”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不要过早谈之。“画法”不是固定不变模式化的东西,如果机械地套用某些“画法”或“经验”,就有可能束缚自己的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应客观理智从自然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与自己的真诚意愿、情感、个性审美、创造力相一致。

在绘画实际过程中掌握写生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开发自己的绘画潜能和艺术个性。在平时的训练中分析和感受存在于自然之中最生动、微妙的关系,虚心向自然讨教。把基本功与艺术审美两者相得益彰地结合起来,训练出一双能识别优劣的好眼力,这是最重要的。

绘画,要追求平和、实在、和谐、舒适,要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要多写生。在平时写生训练中,必须坚定“每天没有重复”的信念。不要用今天的经验去机械地重复明天的工作。这样,可杜绝“公式化”“风格化”“画法至上”的陋习。每天都应该有新鲜感和收获。创造不能躲避艰苦漫长的摸索,应虚心向自然向老师学习。

艺术是美的载体,也是人们感受美的方式。可是,正如罗曼·罗兰曾说过的,并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为美无处不在,艺术也是无处不在。没有所谓纯粹的艺术,只有或多或少的渗透了人世情感的艺术。具象的绘画具有形象的,它的内容是可感的。如果我们要了解这样一类的艺术作品,就必须了解它们的作者,了解它们产生于什么样的时代,你越是能够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你便越能够读懂它。而现代艺术恰恰相反,形式是感性的,内容却是理性的。它们用看不出具体意义的形象和场景来强烈刺激人们,引起复杂的心理感受。由再现到表现的意识过程中,人的感性,人对美的感受变得愈益丰富。

绘画艺术不应当成为潮流,也不会成为泛滥的时尚。在现实社会中,也未必是每个搞艺术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或创作思想来进行创作的,在某些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创作者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去迎合别人,这样的例子应该是数不胜数的。在古代,有典型的卖画为生的画家,他们的作品要通过消费者购买才能实现自己创作的价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创作理念往往屈就于消费者的所思所想。

唐寅以丹青自娱,虽然是卖画为生,但他的创作成就是令人满意的,自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一枚。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做到像唐寅,一种疲于生计的焦虑始终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任何艺术家或画家,出售自己的艺术作品都是理直气壮的事。只要不制作假的东西敷衍别人,不打着缅怀恩师的旗号在庄重的场合标价造势,改时换地以自己的劳动换取物质生活的需要是合情合理的事。艺术家不仅要活着,也要继续创作,所以需要物质的支持。

在当今充满物欲、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的现象是美术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要对艺术追求有不同寻常的定力,以自己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艺术的自由精神,拼搏进取,无疑是值得推崇的,时代需要这样的艺术家,应该说艺术高峰应属于那些既有才华又全身心投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