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作用于教育事业,随着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地位的提升,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科目得到了教育人士的关注。运用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意义重大。
关键词:“活的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前一阶段 ,聆听了邻校钱友芬老师讲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感触颇深。《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教材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萨沙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中游玩突然遇到大雨,一家人互让雨衣的事。课文主要赞扬了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
文章内容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钱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充分感悟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使学生由读到悟,将文中人物行为内化为一种自我意识。
一、抓中心,巧质疑
一上课老师就由课题入手,让学生读,并到课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的相关段落,再请同学分角色读最后两小节萨沙和他妈妈的对话。当学生把对话读完时,教师及时根据不同人物形象给予评价:“我听出了萨沙的自豪。”“我看到了妈妈为自己的儿子高兴呢。”这一设计看似简单但却看出钱老师的独具匠心。因为“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但在引领学生读时又不是孤立的只读这句话,老师紧扣主题,不脱离文本。紧接着巧妙设疑:“听着听着你脑子里有哪些问题?”此时学生质疑思维也更加广阔,小手如林,有的问:“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 有的问:“萨沙怎么会这么做呢?”有的问:“蔷薇花弱小吗?”……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阀门已经被打开。
一堂课是否成功应该侧重看学生的学习状态,钱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一开始便抓住了中心,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能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从学生的反应不难看出老师的做法很成功,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抓关键,巧入文
对于学生的质疑,肯定不是每个问题都有价值,即使是有价值的问题也有主次之分。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解决疑问从而达到理解课文,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此刻最为重要的任务。因此,老师应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筛选,结合教学设计选择关键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逐一解决其它问题。
钱老师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就抓住了学生所提的一个关键问题,“蔷薇花弱小吗?”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很关键?因为通过之前的分角色朗读,同学们都知道萨沙之所以不是最弱小的是因为他保护了蔷薇花,那么蔷薇花如何弱小,显然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起关键作用。当然老师更借这一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并让学生到文中找出描写蔷薇花弱小的语句读一读:“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一家人坐在野蔷薇旁边,聊起天来。”“读着读着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了花美,娇嫩。由此环环相扣,紧接着体会雨大,那么花的柔弱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学生更能理解萨沙的行为,保护欲也被激起,保护弱小的意识也在逐步唤醒。更妙的是老师接下来的问题:“如果你站在毫无抵抗力的蔷薇花身边你会怎么做?”在学生描述后再结合文中萨沙行为中的关键词“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萨沙行为的理解,引起共鸣。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抓住了关键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并设计了与之相扣的两个重点问题,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更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学生保护弱小行为要真正形成还在于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不断引导,这就有待于我们教师持之以恒的言行指导。
三、赏插图,巧悟情
苏教版课文都配有精致的插图,合理地利用插图,会帮助师生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这一节课上钱老师做得也很精彩,做到了图文结合。老师由问题引导:“萨沙是个怎样的孩子?是谁影响了他?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然后,细细欣赏文中的插图,从一家人的表情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体会到一家人保护弱小的行为发自内心,因为他们内心有爱,学生被图中人物纯真善良,爱护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所打动。学生的情感也被带进这种因为保护弱小而产生的愉悦情感之中,自然会把文中人物的言行,内化为个人行为。
其实保护弱小这一行为在学生平时的行为中也有体现,只是学生自己并不善于将自己的言行提升和课文内容结合,往往不觉得自己做得多好,缺乏老师的有效指导也就不容易将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随时付诸于行动。因此,最后钱老师以一个问题:“你做过保护弱小的事吗?”以此唤醒学生意识,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距离,对于学生今后的言行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这也真正高效地完成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师虽然没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教者紧扣文本,抓中心,抓关键问题,以及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做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浅显走向深刻,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