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提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旨在强调教育必须生活化,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学好。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由此可见,将教育生活化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则是学校为了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设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对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实现教育生活化,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品格。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时事热点和生活经验,向学生传授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将鲜活的生活实例融入到枯燥的理论知识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也可以看出,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将鲜活的生活实例融于枯燥的课堂中,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使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其次,实现教学生活化,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让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再者,实现教学生活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对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教学内容生活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秉承让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生活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已形成的生活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选择学生们关注的日常生活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掌握现实生活的规则,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要将日常的课本知识与生活案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转变。在选择生活案例时候,需要注意,选取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选取的生活案例还要突出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理论知识,以便帮助学生能从案例中汲取课本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2) 教学形式生活化。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对激发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的主动性具有积极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实现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形式生活化。例如,在讲授尊师重道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历史上尊师重道、师生情深的故事,或是学校实际发生的教师帮助学生、关心学生的事迹,并在课堂上大胆讲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师生情深,深知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还是生活中的朋友,从而真正从内心尊重老师。再如,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主题黑板报,主题讨论会等,让学生在自行活动中,感受名人事迹、了解热点时事。
此外,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选择实际案例的过程中,要切实结合课堂知识,选择与课堂内容紧密关联的场景和实例,以便学生能够从实例和场景中找到证明理论正确性的佐证。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时事热点设计一些体验式情境,让学生在体会时事热点所表现的深意的同时,增强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再如,教师在讲授生活案例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在轻松的环境中,直观地将案例中的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生活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加之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道德评判的标准不再绝对和单一。因此,教师在讲授思想品德知识过程中,不能再以传统的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还要重视学生日常的生活行为,在评价时,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为评价的一部分。这种融合了生活的多元化评价模式,能够让学生自觉地将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以所学的知识正确评价身边发生的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适当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行为融入其中,通过教师观察和学生相互评价来综合性地打分评价。通过这套完善的综合性的生活化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展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实现学以致用,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总而言之,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对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生活案例和时事热点,以及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在真实案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导、约束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