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探讨

2013-12-29 00:00:00吴梅
成才之路 2013年26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环境是作用于儿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有益于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还能有效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孤立的,学习的主体——学生,有自身的生活经历;学习的载体——教材,其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背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又时时充满着师生、生生互相交流的对话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直处于这些特定的综合情境中。创设、利用、融合这些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以生为本,创设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情境

(1)顺应儿童身心特点,设计情境。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游戏,善于模仿,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新颖有趣的情境,用谜语引路,故事开头,画面导入等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学生喜欢扮演各种角色,模仿各种动作,教师在课堂上可设计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在学习《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蝴蝶》一课时,有学生不理解“穿梭”一词,从词典中找出解释读:像织布的梭子来往频繁。其实很少有学生见过梭子来往频繁地织布,所以他们对词典里的解释似懂非懂。教师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了情境表演,部分学生扮演一只只“蝴蝶”,其他学生、桌凳都成了一簇簇“花丛”。“蝴蝶们”怎样飞才是穿梭呢?开始,有的“蝴蝶”围着花丛一圈一圈地绕,显然,他们没明白“穿梭”的意思。渐渐地,“蝴蝶”们飞入“花丛”,欢快而自由地穿来穿去。“入境始觉亲”,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对“穿梭”一词有了自然而真切的感悟。

(2)联系学生实践经验,展示情境。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情境创设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越容易触动他们的感受,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材的编排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同一主题的课文按照不同知识、能力标准分别编排在低中高年级段中。教学同类型课文时,可以展示已学课文的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勾起已有的学习记忆。学生学习六年级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这一类赞美祖国山川物产的课文时,教师适时展示《庐山的云雾》《西湖》《泉城》《九寨沟》等已学课文的图片和课文片段,学生进入了已学课文的情境后,自然而然地调动并综合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在已有基础上对同类课文继续展开学习。

二、联系生活,挖掘充满生活气息的文本情境

(1)联系文本生活场景,还原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背景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有关联,课堂上向学生充分展示生活化的文本情境,能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打开教材,有童话寓言,有诗歌散文,一篇篇课文,就是一幅幅生活画面,一个个活动场景。教师可以针对具体课文,利用课件、图片、表演等还原情境,把静止的语言文字变为动态的场景,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学生在文本所展现的情境中,扮演角色,亲历过程,演绎故事,可以畅快地游山玩水,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可以见证一次战争、可以结交童话中的朋友……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充分感受文字的精彩,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2)紧扣学生现实生活,呈现情境。语文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从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可用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语文学习。例如在学习《烟台的海》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长在黄海之滨,对黄海有哪些了解?学生结合亲身经历从海潮、海产、海景等方面纷纷讲述所见、所闻、所感,课堂气氛热烈,如同黄海就呈现在眼前。教师又设疑导入,烟台的海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学生都感到好奇,进而顺着问题开始讨论探究,还不时和家乡的黄海比一比,最后烟台的海的独特之处很快就被学生阅读领悟,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注重发展,构建充满探究趣味的课堂情境

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能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因此,课堂上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探究。

(1)巧设问题情境。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课堂上可以巧设多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持续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冰糖葫芦”式问题情境。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设置一些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问题,连续提问,有意识地让学生进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形成一个个认知冲突,进而解决一连串问题。

“冰山一角”式问题情境。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前,教师出示解决问题策略的部分线索和思路,指而未明,含而欲露,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启迪思维,最终掌握问题的解答策略,理清问题的内在规律,获得新知。

“众人拾柴”式问题情境。人心齐,泰山移。设计一组问题,抛给全班学生,组织学生全员参与,以组内学习和组际交流的方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起学生智慧上的挑战,使思维正常处在爬坡状态,在释疑解惑中不断自我调节,自我提升,最终生成新的认知结构。

(2)营造对话情境。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实现同样需要创设相应的对话情境。对话情境如一个磁场,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认知、情感方面的体验和冲突。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互动的对话情境,让学生产生对话意识,激起对话欲望,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烟台的海》描写冬春两个季节的海景时,多处用了对比性的词句。教师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爱竞争的心理,组织学生将二、三两节的内容进行阅读比较,分男、女生两组展开对话交流,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快发现冬春两季烟台的海的不同特点。男女双方争着从海的颜色、形状、动作、数量、修辞、遣词造句等方面展开交流,形成连续不断的对话氛围,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创设情境融入以生为本、联系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三者和谐共振,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