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有幸执教了4届高三毕业班,尤其是近三年的连续留任高三一线教学,让我积累了与高考有关的实战经验。特别是通过观察考生的答题情况,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中总结得失。毕竟我们在教学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考生的成绩,都最终反映在考生的答题情况上。
一、默写:以细心换信心
默写题的成功不外乎基于两个条件:会背和会写。而我们的教学工作往往关注学生会不会背,忽略会不会写。因为如果学生不会背,作为教师可能多少会责备自己抓得不够严,但如果学生会背不会写,我们则替学生表示惋惜或者责备他太不认真。此外,在默写题中存在一个说怪不怪的怪圈:容易错的,或学生常写错的,在你一遍遍地提醒督促后依旧写错。如:“鸡鸣桑树颠”中“颠”字中的“真”字旁的中间往往只写两横,“烟光凝而暮山紫”中的“暮”字下方是“日”而不是“目”。
这类错误的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在于每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惯性,既然有惯性,那便会产生习惯的误区或思维的空白点,这令教师的纠正工作变得较为艰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常错处也要考,并督促学生对常错字进行重点标志,通过强化记忆来纠正惯性。
二、文言文阅读:重整体,切勿一叶障目
在文言文选择题上学生的答题情况常常飘忽不定、时好时坏,在积累一定实力,排除两个选项后,往往依靠运气在最后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此外,在翻译题上,学生的直接翻译能力不强,语境翻译能力也不强,对重要字词的辨识能力不足。在今年的高考中,此题的得分率不足50%,仅为2.7分。
三、诗词鉴赏和名著与经典:透现象看本质,由表入里
诗词鉴赏题的得分率向来较低,普遍难过50%。一则是学生对诗歌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能的恐惧感。二则是诗歌阅读量和面仍然不够大,积累不够,导致情感能力分析不足,诗歌整理把握能力不足,往往只知其一,而忽略其二、其三。例如:此次的考试个别学生能判断出春天的特点,却把握不了“绿”的作用。而《名著与经典》题作为福建高考的特色题型,对素质教育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历来备受高三教师的重视。但这类题型的教学起步相对较晚,往往直到高三才会做系统复习,外加学生读题能力不强,造成了答题时要点缺失、主次不分,且容易停留在直观表层的认识和判断。对观点的把握和提炼能力不足——对“远怨”的判断不清,以为有“怨”字便是两段的共同点。解决这一问题较为主要的还是提高学生对语段和对人物的熟悉程度。
四、阅读题:深度挖掘 ,整体分析
论述题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文本本身思维量的多寡,因为一般情况下,试题一般不难,但是考生在高强度的阅读量的背景下,常常不够耐心,同时不能联系上下文,因而造成分数的流失。调整、改善阅读习惯,做好圈点勾画,才是解决如上问题的方法。
至于现代文阅读,作为语文卷语基部分的重中之重,这类题以考察学生语言能力居多,而学生在这方面恰恰能力不足——没有全文结构的意识,篇章意识薄弱,整体阅读能力偏低。比如:把“瓦下面”等同于“瓦”,不能围绕人展开作答,从而产生偏离;思路不清晰,要点丢三落四,对一些写作手法的作用不熟悉。比如引用或标题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上,必须强调和遵循规律:整体——局部——整体,要落实到语言层面,不能让学生泛泛谈感悟,不应停留或满足于浅层次的阅读,应由浅入深。
五、作文:有准度,成系统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大多数学生的议论文基本框架和基本模样已经可以出来了,有观点,有材料,有道理。虽然有些生硬,但起码模样出来了,这是可喜的。此外,阅读面的扩展,举例时不再是名家荟萃、名人开会了,自己的语言多了,这又是可喜之处。面临的问题有这些:首先是审题能力差,很多学生的思维是三级跳的,找个材料的边就胡乱入题;其次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写议论文,而不是以论点来引领论据;第三是缺乏逻辑,没有分析,生硬地摆论据,如:司马迁没有受宫刑便写不出《史记》。
对于作文,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任重道远,而其中,我认为在教学中首要重视的是因材施教,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给出相应不同的要求和指导,这便势必要求老师对作文要更多地面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