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历练环节。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升学制度的逐步改革与完善,作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可见作文教学相当重要。但现今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现状存在需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致使作文教学“出轨”。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水乳交融。”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将之误读了,淡化了学生基础的夯实。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更是表现为对课文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几乎不提及字词句等,更有甚者认为搞这些基础教学就是落后、思想守旧。其实这都是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自身对新课标的研读不够,对新理念理解的误差。导致了他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加强对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学生作文时写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感想,仅仅把完成作文当作任务;也导致学生作文的盲目性、功利性。
(2)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模式滞后,“循规蹈矩”,依旧是先让学生写作文提纲、打草稿,最后誊写。导学时,都是先解释题意,再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该怎么写,不能怎么写。这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想象的展开,给学生套上“木枷”,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爱好日渐枯萎、退化。另外由于教师过多地限题限体,致使学生们完全处于被操纵的状态,他们选择的余地和创作的天地都是“零”,时间一长,学生的自我和自主意识完全泯灭,失去了写作的耐心和志趣。
(3)知识面过于狭窄。农村学生,因为地处偏僻、远离繁华的都市,平常都是“学校、家,两点一线”的模式,不能及时接收和积累相关的教育、文化信息,更没有做好素材的聚集。虽然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视、电脑等接收现代信息的工具,但他们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对其没有近距离的“管制”,相反这些可以便于接受再教育和收集知识信息的工具,成了他们“娱乐”工具,吸引他们眼球的是“中国好声音”“一站到底”……他们说起歌星影星头头是道,要他们说什么名著等是“哑口无言”。另外,这些孩子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几乎没有生活的阅历和经验,课文的知识等根本就没有储备量。还有家长对学生的习作不重视,不能给学生定期购买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更谈不上严格要求孩子去认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了。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阅读量不够,知识狭窄,习作时无话可写、内容简单、颠三倒四、思维僵化。
二、整改措施
(1)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他们重树自信。兴趣是学好和做好任何事情的根本,它更是求知者的“发动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首先,通过宣传和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写作是人自我发展的基础,是生存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在写作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满足他们最起码的“安全需要”,不增加他们的思想负担。鼓励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允许他们“异想天开”,不制约他们的思yzwRTC9TvCTtYaHUXyvOIw==维,让孩子真正写出自己眼里的世界。第三,采用符合班情和学情的有效的评价措施和激励机制,多鼓励多欣赏学生,帮他们重新树立失去的自信。
(2)严格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积累、素材的收集和常态化写作训练。农村的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阅读量少,作文素材稀缺。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图书、刊物以及反复阅读中外名著,不断充实他们的知识、扩宽知识视野。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读书活动,让学生说说读书所得。开展系列活动,激励学生读书,培养他们的能力。如定期举办“读书月”活动,讲故事、演讲、辩论会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指导学生“泛读、勤录、多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他们的读书笔记,培养他们有读必动笔墨的习惯。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所以我们促进学生读写结合,多读勤写多练,尤其是我们要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随文练笔并做到常态化。如教学《我的母亲》后,要求学生把在文中学到的词汇和写作方法用来描写“我的妈妈”,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写作。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对于写作来讲,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的“生活干涸”了,那他们的作文又怎么能写好呢。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校、班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们提供写作的“活水”。诸如,可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或开展“寻找家乡的特色文化”“采访家乡的名人或企业家”“走进自然”“参观大型企业或养猪场”等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拓宽视野。帮助他们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这些活动,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写作素材得以增加,写作欲望逐渐增强。
当然,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很多,只有教师做到与课改俱进,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教法,促进学生写作化苦累为乐趣,就一定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