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中重在诵读,提倡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朗读感悟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但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氛围,而且有利于强化情感的熏陶,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字;朗读感悟;人文精神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时,我抓住“文包诗”的特点进行教学,通过“找——读——悟”的模式,理解诗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理解,如何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呢?我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竭力想让孩子们通过朗读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惜别”之情。一遍又一遍地让两人一组进行分角色朗读,结果学生有口无心,怎么也读不出感情。于是,我又让学生进行表演,结果只是干巴巴地说出了朋友之间分别的话语,“依依惜别”之情更表达不出来,是什么原因呢?我困惑了。
我重新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对于以前的困惑我进行了反思。课前我反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发现这一自然段没有优美的语言,也没有刻意装饰,但是朋友间的深厚情意都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何不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去朗读体会呢?我眼睛一亮,对!找到原因了!于是,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
师:分别时,李白深情地对孟浩然说了些什么?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师:这深情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生:李白很尊敬这位兄长,从六个“您”可以看出来。同时,李白是个很懂礼貌的人,和老朋友说话时的话语中都尊称“您”。生:李白一直把孟浩然当作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生:“誉满天下”和“令人敬仰”两个词足以说明李白对孟浩然的人品和才气非常崇拜。生:俗话说得好“久逢知己千杯少”,李白请孟浩然“满饮此杯”,这杯酒中充满了敬意,这酒是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和祝福。师:马上就要分别了,这满满的一杯酒中蕴藏着千言万语。酒中的语言你能体会到吗?生:愿老友一路顺风,功成名就。生:酒中包含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句。师:是啊,这简单的话语诚挚地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这位诗友人品和才气的敬仰,没有动听的语言,心里怎么想,口中就怎么说,心口如一。那孟浩然在答谢语中又是怎样说的呢?生:孟浩然引用了王勃的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师:这句诗的意思你懂吗?生:四海之内有很多朋友,虽然远在天边也好像近邻一般。生:在茫茫的人海中会有很多的朋友,不论相隔多远,朋友的心永远在一起。生:我们虽然分别了,但是我们之间的友谊长存。 师:孟浩然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诗呢?
生:他想告诉友人,无论天涯海角,也阻隔不断朋友间的友谊。师:那他们之间的友谊有多深呢?生:孟浩然以“长江”作喻,表明了“友谊永恒”的信念。生: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的长江水永世不绝!生:孟浩然和李白之间的友谊情深似海,真是“长江之水深千尺,不及李白送我情!”(生笑)
一个“知己”,一个“比邻”,是两个好友亲密无间的关系。确切的比喻,不仅表达了“依依惜别的心情”,还把他们由于相互敬慕而建立起来的真挚、永恒的友谊,从内心倾诉出来。学生们已投入了依依惜别的感情之中,此时,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岂不是水到渠成!
两位学生慢慢走上讲台,惟妙惟肖地进行表演,声情并茂地话别。只见“孟浩然”紧紧握住“李白”的手,竟无语凝咽,此时无声胜有声。孟浩然登上了船,渐渐远去,李白凝视着孤帆,伫立在江边,挥手和老朋友告别,“再见,老朋友,请多保重!”“老朋友,再见,相信我们很快会见面的。”“老朋友,我会时刻想念你的。”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久久回荡在江边。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之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该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而理解词语,则是语言训练的必修课。理解了词语之意, 一来丰富了词汇,铺垫了运用,二来可以理解句意、领悟中心,是朗读感悟的前奏。特别是对于文中重点词、中心词的理解,则更是以简驭繁、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深入阅读的突破口。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抓住了文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读出意韵、悟出情趣,才能提纲挈领,布局谋篇。同时,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抓住文中一些“一读就懂”“一看就会”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朗读感悟,体会文中蕴藏的感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引导学生在读书时,不仅关注“写了什么”,而且更要关注表达内容的语言: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节语段,一个标点,都应当进行揣摩,加以领悟。这样着眼于语言的点拨、启发、感悟,才可以真正使学生理解表达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好的语感,形成优良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因此,只要抓住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就一定会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