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013-12-29 00:00:00韩磊
成才之路 2013年26期

摘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应从激发欲望,培养习惯,提高质量和能力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法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强调把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授之以鱼。而语文课程改革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授之以渔,就是要解决学生上课只会听讲,不会提问的现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疑问与否,首先取决于他对该学科产生兴趣与否。所以,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就在于通过多方诱导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产生的根本又在于学生在此方面有“成功感”。那么教师要尽量避免学生“受挫”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回答、提问、解题要给予鼓励、表扬,而不是去批评、指责甚至嘲笑。记得笔者在教《紫藤萝瀑布》时,由于学生对“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普遍了解不多,更缺乏切身的感受,当问到:“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得到了这样几种答案:甲同学答:以前人们不重视环境保护,现在重视了。乙同学答:是为了使文章有波澜。丙同学答: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就是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时也显示出了生命是无止境的。很显然丙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在比较的基础上,也肯定甲、乙两位同学的想法,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又肯定丙正确的因由,让甲乙丙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成功感,而不是受挫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那一节课那几位同学表现得异常热情,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活跃。

二、从加强训练入手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

习惯是有别于兴趣的,其区别在于兴趣具有断续性和情感性,而习惯具有持久性和客观性。因此,能够让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加强训练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作为老师要具有强烈的训练意识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切忌由于时间紧赶教学进度、心情不佳、师生配合不好等原因而敷衍了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笔者曾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每当老师在讲解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都在不停地记录,把老师说的内容都记录在书上。可推测出学生已养成了获取“鱼”的习惯,不去想,更不去问,这种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能是事倍功半。可见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训练时要注意层次和方法,把握好梯度和针对性。训练的层次通常应该是由最初的学生听老师讲,从中获得知识基础,到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对老师进行模仿,到最后的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提问并逐步自己解答的境界。例如,老师在教授不同文体的课文时,会有内容不相同,但形式相类似的问题提出来,记叙文通常问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叙述了什么事件等。说明文通常问写了什么事物,抓住事物的什么特点写等。议论文通常问对什么人、什么事或什么现象发表议论,想证明什么论点等。学生应该学会模仿老师不断产生疑问,在学习新内容时去自我提问、思索、解答。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刚开始学生会提一些一般性问题,如:①阿长是什么人?②她是做什么工作的?③她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此时老师不必担心学生所提问题的层次低、质量不高,可以给予必要的指点。如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哪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学生在解决了一般性问题的基础上,便有了探讨更深刻问题的热情。如作者与阿长最初的关系怎样,阿长给了他哪些深刻印象,其中哪一点影响最大,作者为什么说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身体都震悚起来”。作者说:“这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有什么用意。这些深层次的提问一旦得到解决,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把握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长此以往不仅造就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习惯,而且可以从中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和创造性。因此老师开始时不必担心学生所提问题的层次、质量,不必急于求成,重要的在于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他们知识和智能的潜力,让他们去掌握规律,以便养成习惯。

三、从点拨引导入手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质量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适时的点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同时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老师要把握文章重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在教学中,笔者把握文章重难点,不断设计丰富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变被动为主动。如教《故乡》时,可以问:“写闰土前,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杨二嫂呢?”“闰土的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点,让他们的大脑运转起来,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笔者发现同学们心有触动,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并且体会这些外貌描写的作用。然后给出几个连贯的问题:①闰土少年时与中年时进行比较,外貌有何变化?②从外貌描写中可体会出闰土的哪些家境变化?③闰土身上的变化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适时的点拨,让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一变化是生活的负担留下的,从中体会出闰土家境的艰难,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如教《孔乙己》一文时,引导学生谈认识,不少学生得出了:“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的结论。这时趁势点拨:“如果孔乙己在当今时代,他会学无所用吗?为什么?”一触即发,指引了学生思维的方向,文本所要揭示的社会问题就水到渠成地被学生挖掘出来。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不可忽略,也不可急于求成。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提问题的热情,要坚持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要恰当地点拨引导。让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都得以养成并逐步提高,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改为善于提问、积极思考、乐于学习,从而加强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以达到高效语文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