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我又将迎来人生中的第6届初一学生,想象着孩子们稚气未脱的笑脸,以及他们对初中生活的好奇与期待,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何沉重?作为一名教师,一我深感孩子们的轻松惬意的小学时光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将是三年后的中考这座无形的大山的压迫;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孩子们步入初中后学习最找不着感觉的一门学科便是语文。曾经有不少初一家长向我反应,孩子在小学时语文考分一般不下于九十多分,而到了初中后语文成绩一落千丈,甚至不及格。如此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初中一线语文教师的深思。
面对此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的李颖教授分析得非常中肯,其一:中小学教材体系存在差异。其二,中小学语文教学相对封闭。其三,中小学生特点存在差异。其四,升学压力对教育教学存在影响。笔者认为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小学语文评价体系的差异。那么,既然差异如此之多,显而易见困难也就大了。但是抱怨也好,叹息也罢,路总是要想办法走下去的,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摸索出一条希望之路。面对着刚刚走进初中语文课堂的孩子,这小升初的语文第一仗怎么打,是单刀直入,一上课便进入第一篇课文的学习呢,还是做一些铺垫;是板着脸孔说教,还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因为它往往事关大局,甚至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鉴于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自身先做足文章,才能高屋建瓴,弹无虚发
(1)做一次了解性阅读。在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烂熟于心的基础上,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至少是五六年级语文教与学的现状。例如:新课标上对小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有哪些具体要求,语文书上有哪些类型的课文,孩子们都了解背诵过哪些古诗,都接触过哪些成语、寓言故事、歇后语、俗语,写过哪些类别的作文,了解过那些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有过哪些语文实践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事先了解的,尤其是对于初登讲台的新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妨放下身段,可以上网搜查,可以向亲戚朋友的孩子借来书看看,还可以向小学语文老师做些打听了解,因为了解了这些后对于掌握初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以及指导自己教学实践意义重大。
(2)进行一次两相比较。在了解性阅读中不难发现,小学语文课标与中学语文课标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识字,小学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到中学增至3500个,也就是说,对汉字的认识、正确书写以及运用在小学就应该基本完成。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会发现刚上初中的学生错别字百出,形声字辨析能力较差,汉字运用能力更是堪忧。再如:现代文阅读理解,由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小学阶段对一些揣摩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情感变化,评价、抨击社会现实之类的文章往往要求不高,试卷上也不常出现,所以刚上初中的同学对此感悟不深刻,表达不到位,甚至害怕回避此类题目。又如:作文。小学课标要求小学生能熟练掌握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但事实是有的同学连基本的一件事都无法写清楚来龙去脉,更不用说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了。而到了初中后,作文的要求即刻提升,尤其是在大型考试中初一新生更显得力不从心。
(3)实施一次调查统计。新学期伊始,不妨用一堂阅读课进行一次调查统计。例如:让同学们选出小学课文中十篇给你印象最深的课文,读过哪些名著,喜欢读哪些书,练过字没有,有无写日记的习惯,喜欢写作文不,喜欢写什么类型的作文,怕写什么类型的作文,渴望在语文课上学到什么知识,希望有一个怎样的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堂……我觉得如此调查既拉近了老师与同学的距离,又实事求是地了解了学生们的需求,以便今后的对症下药。
(4)采取一些衔接性的调整措施。例如识字。针对上述的初一学生汉字掌握情况,教师可传授汉字以形表意,以声传意的奥妙神奇。把字讲活,以讲字推进识字用字,不宜急功近利,认为汉字教学在小学就已经完成,初中不再需要的看法尤其要不得。再如:小学老师上课肢体语言比较丰富,情感调动比较充分,还处于过渡阶段的初一学生,也许还不太适应初中语文老师的有板有眼,在这一方面尤其我们的女老师可以尝试改变。例如笔者在执教初中语文第一篇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就撇开那些机械空洞的文章分析,而结合相关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这时候的语文课往往生动活泼,摇曳生姿,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有些时候我们不妨可以延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让同学们有个过渡适应的过程。例如讲贾平凹先生《月迹》一文时 ,我们就可以通过环境的设置、语言的渲染,营造出文中的孩子们在皎洁月光下追寻明月的温馨浪漫的氛围。至于这样的作文题目《春风拂面》《我心中的风景》《洒满阳光的回忆》等等,我们不能一下子抛给学生,而是应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首先要讲清文题中的“春风”“风景”“阳光”这些词语的内涵,再适当读一些范文,让学生有个比较形象的“抓手”。
二、在做好自身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调整学生的思维与习惯,为小升初的顺利对接奠定基础
(1)改变几个观念。首先要同学们改变的是“考试观”。小学语文考试评价体系基本紧扣书本的,考试题目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比较多,大部分内容来自平时的练习,考试题型也较为固定。但是,初中的考试题型跟小学区别非常大,课本内容基本不考,死记硬背的更少,多数是考查学生的文章阅读感悟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例如:“仿写”“口语交际”“名著阅读”之类的题型,初一试卷上一开始就会出现,而小学试卷上这类题型基本没有。所以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刚刚进入初一读书的同学改变以往小学时学习语文的观念,应加强课外的阅读与语言的训练,而非主要靠死记硬背来应考。其次要改变的是同学们的“学法”。小学里多半是老师讲,而且会重复讲,重要的还会要求记下来背,所以大部分同学只要紧随老师的步伐就可以应付了。但是到了初中老师讲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老师的讲解很少重复,更多的是需要同学们理解并逐步形成能力。当然,学好语文仅靠这点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初中生的阅读不应还停留在小学生的审美基础上,而要有所深入,特别是要接触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这时候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像《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经典美文》一类的杂志。除此之外,还需规定学生读一些初中生必读书目,比如:《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等等。在读的同时可以做一些摘抄、故事情节概括、人物点评、精彩语段赏析等之类的相关练习。
(2)养成两种习惯。最重要的就是要养成广泛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用阅读滋养语文,用思考积淀生命。其次,要养成做读书笔记,记日记或者随时捕捉灵感的习惯。这样才能日积月累,形成底蕴。
(3)期待一份收获。有了以上的基础功课,我们就可以在坚持中期待,期待一份能恒久影响我们生命质量的沉甸甸的收获了。
总之,初中语文关键在于起始阶段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实施”,这“第一仗”打好了,后面就可以事半功倍了,如果等到中考临近,再慌慌张张,寻求灵丹妙药的话,即使是神仙恐怕也回天无力了。笔者在这里只是略作分析,以期引起广大同仁对这第一仗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