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

2013-12-29 00:00:00杨文新
成才之路 2013年26期

摘 要:成功的体育教学,不是强制学生学习、练习。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练习。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如何把体育课上得生动,使学生由“要我学,要我练”变为“我要学,我要练”呢?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首要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

关键词:激发兴趣;适宜情境;教学内容;多元评价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初中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长久保持,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应注意采取各种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游戏锻炼中运用自己的体力、技巧、毅力去战胜对手、挑战自我,品尝成功的乐趣。

一、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目标,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步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人的行动中起着启动、定向、强化的作用。当学生把学习的兴趣与自己的目标结合起来后,兴趣就会长期稳定下来,并发展为长久的兴趣爱好。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的目标是什么呢?我们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丰富,更精彩,不但要在体能、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有所获益,而且更要使自己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并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使中学生明白,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创设适宜情境,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在一定情境下开展的双边活动。创设适宜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投身于教学环境,通过扮演恰当的角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其中。创设情境教学包括问题、场地、器材等条件,要注意教学时序、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处于问题的情境中,同时注意引导要有启发性、新颖有趣。如,通过竞赛和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初中学生一般年龄较小,喜欢争强好胜,互比高低,对比赛和游戏很感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游戏练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境"中,创设一种宽松,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在短跑教学中,我们多利用迎面接力赛、50米往返接力、障碍跑等。还有在平时的灵活性练习中,可以采用“长江黄河”“蛇形跑接力”“鱼网游戏”等,通过游戏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生进行篮球小场比赛时,通过让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担任裁判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三、利用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七年级篮球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正确的拍球、带球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互相配合的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同一教材内容的重复练习时,不能每次都采用相同的组织教学方式,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动态的教学形式,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篮球教学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教师可采用“打靶”“砸点子”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初中体育包括田径、球类、技巧、武术、体操等多种内容,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教材潜力,将组织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四、实施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多元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其实质是全面地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实施多元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青少年对体能、技能、态度、行为、人际交往、参与热情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能够看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足和优点,扬己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合理的激发、保护、维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热情,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形成健康的人格打好坚实的体能基础。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守一个原则:“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从青少年儿童的年纪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进行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要我学、要我练变为我要学、我要练,成为上好体育课、进行体育训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