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叹息,一些日常规范,学习要求,都被学生置于脑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任凭一遍又一遍,讲得口干舌燥,他们是照错不误。对这些孩子束手无策,被搞得焦头烂额。为此,我调查后发现,老师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学生不认可、不领情,没触动学生的心灵,没让学生产生内需。怎样才能让孩子心动呢?
一、触动灵魂,促其改进
孩子个个是小精灵。一些学习常规、教学内容、知识点……都是家长、老师的要求,可他们无所谓,屡屡犯错,而教师又要完成教学任务,真叫人伤透脑筋。铃声响后,老师未来前,教室里热闹非凡,等老师一到,他们还沉浸于刚才的情景,至少上课前5分钟难入学习佳状。老师一次次说,说破嘴皮,可他们照样状态依旧。针对这种情景,我只能因地制宜,对学生说:“老师不在时,教室里同学们的表现可精彩啦,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间一周,无记名教室里真实的情况),用笔记录下这精彩,我们下周一来展示。”一周后,我们交流学生的观察成果:“蒋晴一边瞅着教室门,一边从位置上跑下来,快速拉一下徐鑫的头发,又赶快回到位置,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徐鑫一边喊,‘谁啊’,一边找……”读后同学们哈哈大笑。“看那边黄茜和周围的同学正在聊昨晚的电视剧,并不时地用眼睛瞟着后门。席童正入迷地看着一本小说,脸上荡漾着笑容。这时刘文林看到教室外的磁砖上一个身影一晃,提醒道:‘老师来了’,顿时乱作一团。”在晨会课上,我读着孩子们的成果,教室里不时偷偷地发出笑声,我用余光瞟一下,发现点到名的表情丰富,整个脸涨的跟关公似的。我想这些精彩表现,以后想见都难啰。我暗自庆幸着。之后我又请同学们调查一周内,上课老师不在时,他们本人做些啥?一周后交流,同学们已不再大声喧哗,但还是在暗流涌动:你瞧,有人偷偷看课外书、有人悄悄传纸条、有人玩橡皮、有人在预习、也有人在认真地做题…… 当我读着孩子的表现时,孩子们的脸红了。我趁机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此老师不在,教室里就再无吵闹现象,正所谓“磨破嘴皮,不如行动,让孩子心动”,让他们看到自己当时的“可爱”,了解对别人的危害,从而触动他的灵魂,促其改进。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其智力、家教、学习习惯有关,而成绩落后的绝大部分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方法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又有多少人能掌握呢?老师与家长交流时也只能委婉说“要是孩子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的进步帮助更大”。至于到底是什么方法,老师从来只是大概讲,不细化到具体每个人该用什么方法。而对学的内容的关注程度较高,花的时间多,精力大。就像是只是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结果往往是好多学生毕业、甚至终老时也没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成为遗憾。我认为要想学生成绩进步快,鱼和渔两者都要兼顾。平时在数学教学中我也一直在寻找,后来在一本教育专著上受到启发。这种方法就是“找母题法。”该方法是这样介绍的,“数学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母题”。所有的数学题都是这些“母题”的变化形式。你参加考试的时候,你遇到任何一道数学题,你就要立刻反应:这道题是由哪个母题变来的?”
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和学生、和家长一起,找出每一道题的“母题”……告诉他们数学并不难学。在介绍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学生啧啧称是,脸上不时荡开微笑。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他们紧皱的眉头舒展了。我要求学生、家长多看数学书,多记母题,都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在后来的毕业复习中,我发现在分析试题时,有好多同学都能脱口而出,发现该题的母题出处。看着他们兴奋而涨红的小脸,我由衷地高兴,为他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高兴。我认为这种变“要他学”成“他要学”的好方法,值得向大家推荐。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其独立性,逆反心理逐渐增强。有些孩子与家长对着干,甚至出走。家长经常向我告状,诉苦。于是我在家长会上与家长达成协议,做到家校联合共管。我让家长告诉我哪些学生出现哪种情况,分别做好记录,单独找其谈话。另外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少动口,多动手,如因毕业复习紧张,压力大,家长要给孩子生活帮助;多和孩子一起做作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为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少看电视,少打牌,积极与孩子沟通。我班的晓航,因为长期的懒散,不认真完成作业,只写答案,字写得模模糊糊。我和他家长协商好,让他妈妈每天查他字写得是不是清楚。从这之后,他交上来的作业清清楚楚,他的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家校合力,改正孩子在家骗家长,在校骗老师的毛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那就必须找准这根心弦 。而“磨破嘴皮,不如行动,让孩子心动”不愧为找准心弦的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