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的学生容易在被“看恶”以后,自暴自弃,因而教学中尤其要警惕“看恶”的言语,教师要注意所说的话,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言语的影响,做到“看善学生”,方能引导学生生善之心,行善之事,成人成才。
关键词:看善;行善之事;培养成才
“善”,不仅指善良还包括负责、守时、刻苦、有毅力、爱学习等优秀品质。善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根本,也是为人的根本,更是成才的根本。教师在言行神态中“看善学生”,流露出认可学生具有某种“善”的品质,就能引导学生产生向善之心,做善之事。
遇到这样一则案例,一位班主任在一位学生迟到两次后,怒火中烧,不问青红皂白在全班同学面前斥骂:“你怎么总是迟到,一点纪律性都没有!以后再迟到就……”后来这位学生反而经常迟到,他被罚过站,写过检讨,甚至家长叫来做保证,可依然迟到。笔者与其家长交流时,了解到这位学生以往并没有迟到这一恶习。而这位学生向我坦言:“反正老师已经断定我是不守时间,不守纪律的坏学生,我又何必不迟到!”这位热心的班主任已然将一位并不常迟到的学生变成对迟到无所谓的学生。
这位学生的想法就是典型的“晴雯心态”。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晴雯死前有这样的情形“晴雯拭泪,就伸手取了剪刀,…… 并指甲都与宝玉道:‘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我穿。……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宝玉听说,忙宽衣换上,藏了指甲。晴雯又哭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这里的“晴雯心态”,就是指既然被你看成恶的(既担了虚名),索性毁了自己做些恶事(越性如此)的心态。
看恶学生只能导致学生更恶,如果怀疑学生偷窃,并将这种怀疑流露,那么他就会去偷窃。学生会觉得,我本来不坏,但你们已经认为我坏,自己一心苦守的善,并没有得到认可,那么我索性变坏,甚至变得更坏。
上文中的那位班主任,无意中“老是迟到”的言辞,让学生觉得自己已经被确定为不守时的学生,虽然自己以前是守时守纪律的,但现在就索性不再守时不再守纪律。
这样的事件常常发生,比如学生一两个错误就认为“老是犯错”;几个题目不会,辱骂其为“猪、笨蛋”;学生作业几次不交、上课顶嘴,批判他为“不爱学习”“不知尊重”;学生值日工作忘记做,作业有偷看行为,就定性为“不负责任”“老是作弊”“品质低劣”,这些批评都是“看恶”性的。此外还有变相的“看恶学生”,比如作业标注等级,注明谁只能做简单些的,谁才可以做些难点的,排座位时,设立特殊座位等。被看恶的学生很少会变好,很少会因为你的看恶而改变自己的“恶”。
相反,看善学生才能使做错事情的学生改错,才能将学生恶的品质感化为善的品质。因为看善学生,学生被认为自己是善的,他善的品行就会被唤醒,他就会以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会在自己做得不好的时候感到不安,而不安的情绪会促使学生做好下一次。
著名的事例是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
校长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了糖。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
这两则故事解读的人很多,笔者以为陶行知先生成功运用了学生的“向善”之心,“你按时来到这里”“ 你很尊重我”“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抗争的勇气” 几句话句句印在学生心里,学生不但反省到自己的错误,而且相信他在将来也会做到“守时、尊重他人、正直善良”。
笔者曾在不同时间处理过两个讲义整理不好的学生,对一位学生是呵斥批评“一份讲义都整理不好,每次都这样,怪不得成绩不好。”对另一位学生是鼓励“讲义有些乱,这份讲义整理很好,你学习成绩正在进步,以前讲义都是整理得蛮好的啊。”结果前一位同学在后来的半个学期,讲义一直是凌乱的,后者在后来讲义整理得就比较整齐,而且把以前的讲义也重新整理了一遍。后来我想“每次都这样”的话语给学生的感觉是,原来老师一直觉得我很差,亏我以前还努力表现好些呢,以后索性就表现差些;“以前讲义都是整理的蛮好的啊”,给学生的暗示则是,原来我在老师印象里是很好的,我可不能破坏我的形象。
笔者以为,看善学生能够引导学生向善,因为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善性。
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开学前一段时间,各班级的纪律都非常好,他们听课认真,工作负责,各位学生都努力给老师给同学一个善的印象。我们班级曾经有一位表现不好的学生,我假装对他的过去不了解,一次他在打扫卫生,我觉得他很认真,就表扬他负责任,后来他虽然犯了别的错误,但每次打扫卫生都很负责。
笔者以为,教育需要“看善学生”,宁愿错表扬一次,不能漏表扬一次,看善学生一定会比看恶学生更有效果。
人性是善是恶,自古争辩不断而各有独到之处。人性或有善恶,人性也许本无善恶,不论如何,在教育中不妨看善学生,以引导学生向善。解掉扣在学生头上“恶”的帽子,学生就能拥有欢乐的蓝天,就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就可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