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让我们站在培育人才的高峰

2013-12-29 00:00:00于童
成才之路 2013年26期

第二十章 开拓潜能思维方法

通过揭示潜能发生的规律和机制模型,启示我们,潜能开发确实应遵循由显意识到潜意识,再从潜意识涌向显意识的发生过程,并且以显意识去调动潜意识。开发潜能的过程中,无论是创造性课题的产生、信息的筛选、诱因条件的妙用还是潜能的引发和结果的验证,都离不开实践检验。

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曾说过:“跋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可见,选择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总结古今中外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们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经验,将他们成功的经验方法集中到一点,其实质就是显意识调动潜意识,最终引发潜能,实现发明创造。

第一节 心理暗示法

一、大脑分左脑和右脑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而右脑是负责潜思维的,蕴涵创造的潜能主要位于右脑。以往,人们通称右脑为“沉默半球”。其实,“沉默半球”并非沉默,众多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无一不与脑右半球的综合性创造功能有关,与右脑的潜意识活动有关。

暗示,也是一种自觉控制,这种暗示控制并不意味着以精神的力量干涉、扰乱、破坏脑的生理活动规律,而只是一种超越式的不干涉生理学规律的中断或破缺,其本质还是皮亚杰发生学里所说的“建构”式脑神经元运动。心理暗示法,使个人受到外界含蓄的,间接的信息刺激,而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心理意向。

二、暗示法

暗示法,是促进潜能发生、进行发明创造的一种好方法。心理暗示法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我们这里提倡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何进行暗示?具体方法很多,但主要的是定向暗示、收敛暗示、追踪暗示、类比暗示、相似暗示等方法。

实施暗示法要因人、因环境而定,在主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形下,采用暗示法才会有成效;否则干扰太大,往往达不到预想的目标。运用暗示法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暗示的课题越新越好,由于新信息的刺激而促进大脑神经细胞运动的活跃,有利于克服思维上的惰性效应。

暗示法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自觉地强化精神与脑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可以谋求得到意外机遇的突破。同时,要注意运用暗示法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可以对暗示的问题进行多种协调,千方百计地在协调中促使灵感进发,实现预想的结果。

有经验的创造者都懂得用暗示的方法去主动调动脑右半球的创造功能。因为,当大脑左半球的显意识活动停止,大脑右半球的潜意识活动更为活跃,这正是使用暗示法的最佳机会。暗示法面对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和群体,暗示办法可以用言语,也可用手势、表情、地理、环境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第二节 头脑风暴法

一、什么是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著名学者A·奥斯本于19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头脑风暴法,或称“畅谈会法”,或称“发散思维法”。

所谓头脑风暴法在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创造功能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和互相协同的方法。其中还必须依靠社会思维的作用,所谓社会思维实为集体思维,就是靠群体的相互思维互补,爆发各自的思维火花,思维火花的互碰就会自然而然地突破所研究的课题。

二、实施头脑风暴法的原则

实施头脑风暴法应遵循的原则:一是人员少。要求与会人不要太多,将人员合理分成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实行“风暴”,乙组则予以鉴定。二是不争辩。不允许对不同意见进行反驳、批评和争辩。三是无条文。会议没有任何妨碍“风暴”的条文规定。四是不违章。对与会甲、乙两组人员有不愿意或者实际上不能遵守以上会议方法和原则的人必须进行调整。

头脑风暴思维法的实质在于与会的个人应是对某一课题产生浓厚兴趣,逐渐产生强烈的创造动因,并勇于攻克难关者。在这种情况下,再来用头脑风暴这种组织形式,并且通过社会思维(集体思维)协同作用,为其提供最优化的激发灵感思维的环境。

第三节 系统分析法

一、什么是系统分析法

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任何改革教育,特别是教育创新,都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按系统分析方法去实施。系统分析方法,是根据教育工作的系统性特征,从教育领导系统整体出发,着眼于教育系统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教育系统与结构、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以期获得教育系统目标最优化的教育创新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的诞生是人类认识方法的一次革命,它为庞大而复杂系统的分析、设计、研究、管理和控制最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而且系统越是复杂其效果越加明显。

二、如何运用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为特征的。教育领导活动应当善于把握全面、把握未来。教育领导活动应当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运用系统分析领导方法,则能够从诸要素的结构形成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中,发现对系统的整体功能最起作用的环节和结构形态,这就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首先,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包括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文字资料和数据资料。其中,领导者应当更加重视现实资料和数据资料,加强对重点资料和关键资料的研究和运用。

其次,为了便于进行科学系统分析,一般说都要建立各种模型。一般较难的是建立数学模型。这属于系统工程技术方法,多数由专家们具体制定。

再次,利用模型或其他资料所获得的预测,设计各种方案,比较成功效率和利弊得失,并把各种计量因素和非计量因素结合起来,全面权衡,然后做出结论。这一步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步骤。

第四节 寻求机遇法

一、等待就是将未解问题搁置起来

等待,是为了寻求机会,等待,是用时间量度的,等待就要将疑惑搁置起来,搁置的目的是寻求启迪潜能的诱导因素。等待机遇是诱发潜能的极好方法。等待,即搁置问题,就是指把一时解不开的问题有意识地放一下,放一下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收集信息资料。等待,便于寻找。目的在于将问题探索得更深刻、更准确、更有效。

从心理角度看,等待就是搁置问题,将思维放松一下,也叫松松心。从思维与环境的关系看,就是将思维空间换一下,或称换一下新鲜空间。目的在于寻求诱发潜能的相关诱因。创造性思维活动是连续进行的,不断促使信息量达到相对的饱和。当时间空间处于衔接无序状态时,只好先放松一下,使大脑放松,这样看来是无序了,但实践证明这是有序的前奏。

凡有声望的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学艺术大师们,都自觉地运用这类方法;凡享受过这种成功喜悦的创新者,都曾形成他们各自的创造风格。

科学发现的实践还表明,如果问题总是悬而难决,那就需要把它搁置下来,去研究另外的问题,或者置换一种新的环境,过一段时间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这样做,说不上什么时候在很不自觉的情况下又回到原题目上来,以致使问题顿然领悟。

将亟待解决的问题暂时搁置起来,既是在调整思维,寻找问题百思不解的关键性因素,又是为了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间的关系。有意识地使紧张思索的大脑放松,与外界环境发生的新的信息交流,一方面有利于使已知信息更好地重新组合;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某一诱发性信息的输入,加速信息加工过程或带来重组的可能。

二、搁置问题旨在寻求诱因

等待搁置问题目的在等诱因,是指能够诱导潜能发生的相关信息。创造灵感迸发几乎都必须通过某种偶然事件做“触媒”。然后,以“触媒”的信息去刺激大脑,引起相关联想,诱发大脑创造力的闪现。以寻求诱因法来引发潜能、开拓创新,已成为创造家们的习惯了。

从大量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的例证中,都可以找到寻求诱因启发创造、启发创造的事实。可以说,任何一项创造都离不开诱因的启迪。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于学习,掌握渊博知识,然后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正是发明创造的必然规律。

另外,还有一个寻求机遇和寻求方法的问题,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找到诱发因素。有了这种“诱因”,才可以在“相似类”中优先结合,并随着“相似类”的扩大和新“相似类”的产生,不断寻求诱导因素,从而促成发明,创造成功。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重视相似诱因的作用,就会成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可见,寻求诱因是发明创造的制导性因素。

利用诱导因素启迪潜能的方法与艺术很多,概括地说,这种方法与艺术就是一种“借东风”的方法与艺术。

当科学思维活动达到高潮,但又百思不得其解时,诱发因索是极为宝贵的,它直接关系着研究者的成功或失败。

在科学研究和文艺创造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积累了许多寻求诱发潜能的方法与艺术,如自由想象、科学幻想、发散式联想、大胆怀疑、多向反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