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

2013-12-29 00:00:00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3年26期

26.黄宗羲

一、生平介绍

黄宗羲 (1610—1695)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浦人。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他少年时,“阉宦”之害甚为炽烈。其父黄尊素,天启间御史,东林党人,曾上书弹劾阉党魁首魏忠贤,死于诏狱。黄宗羲自幼随父在京,“尽知朝局清流浊流”,为国事家仇,积极参加反阉斗争。自幼好学,17岁时师从刘宗周。刘宗周作为当时王阳明学派的泰斗,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20多岁时,他有感于“时政”,发愤读书,由于他勤奋苦读,在三、四十岁时,已成为当时的江南名儒。

黄宗羲著述有百余种,近千卷。现存者,计30余种,200 多卷。后人编有《梨洲遗著汇刊》。所著《明儒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至于他所著《明夷待访录》一书,成于公元1663年;是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民约论》(1762)发表早一百余年的一部著名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明显地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一般市民的要求,对近代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权的宣传有很大的影响。梁启超、谭嗣同等曾将此书节抄,印数万册,秘密散布。

二、教育思想

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力学致知。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甚至行年八十,仍手不释卷。黄宗羲自己好学如此,正是他主张力学致知最有力的证据,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2)学贵适用。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明确认为求学贵在适于实用,只有学问与事功相结合,学用一致,方是真儒。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并且,他还将是否有真才实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3)学贵独创。求学贵在创新,提出独立见解,反对“墨守一先生之言”,这是黄宗羲教学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黄宗羲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由博致精。所谓“博”,就是要多读书,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提出独立见解的前提。但广泛读书,必须抓住各家学派的宗旨。②重视“异同论”。在学术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人“心之万殊”“功力所至”不同,因而必然会出现各种不同见解,即所谓“一偏之见”,或“相反之论”,而这些恰恰是学者自己研究的心得。因此,他要求“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并且还根据历史经验,强调指出:“古之善学者,其得力多在异同之论。”事实一再表明,学术上的创新,往往是从各种不同学术见解中引发的,因此,黄宗羲重视“异同之论”的见解,是颇有道理的。③深思与能疑。无论是由博致精,还是重视“异同之论”,关键都离不开“深湛之思”。只有对所学知识,“加之湛思”,在自己的头脑中经过一番加工和整理,才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产生自己的见解。反之,如果对所学内容只是“生吞活剥”,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那就不可能有所创见,“无深湛之思,学之不成”。学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思考的深刻程度,只有思考得越深刻,获得的见解才越真实,“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

当然,要能进行深刻的思考,又离不开在求学过程中善于提出各种怀疑。所以,黄宗羲又强调“能疑”。他把怀疑视为是“觉悟之机”,认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而不悟”,有的人不怀疑而轻以相信,并非是真信,只是因为不善于提出怀疑。黄宗羲强调怀疑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善于提出怀疑者,才能引起深思,才会有所创见,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④讨论辩难。黄宗羲认为,要在求学过程中有所创见,调动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固然重要,同时还必须注意发挥师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因此,讨论辩难是他在讲学中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在讨论辩难过程中,他提倡“各持一说,以争鸣于天下”的精神,不“以一先生之言为标准”,而要敢于创新,发“先儒之所未廓”。这是黄宗羲民主思想在教学上的集中表现。学生们在这样一种较为自由、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质疑问难,切磋讨论,就容易在学业上取得较大长进。

三、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与学若不“著实”,不讲求“真见”“真行”,也就谈不上学用一致,“经世致用”了。

首先,重视经验,注意“实行”。他认为人的学问来自于踏踏实实的学习过程,人从来没有天生的“良知”,人的知识多少、德行的好坏,不决定于先天的所谓“良知”,而取决于后天的勤奋学习。

其次,他认为“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积累而成者”。他说:“夫圣学之难,不特造之者难,知之者亦难,其微言大义,苟非功夫积久,不能见本体。”黄宗羲要求学者不仅要注重“凿矿求金,剖石取玉”的直接经验的积累,而且还要重视“无本可据”的间接经验的积累,并且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不懈。

第三,他认为,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要想获得真知,还必须深思穷源,即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黄宗羲反对“生吞活剥”“填压空舱”和一味追求“聚敛”前人思想资料的学习态度。他说,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疑到不疑,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切到知之真切的认识过程,因此,善于治学者,多从阙疑开始,进而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创。

此外,黄宗羲还认为:“学问博求,乃能有见。”他说:“学不患不博,患不能精,由博以致精,信矣其传也。”指明了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博闻强志,而且必须由博致约,使学至于“专”“精”,才能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