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如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并体现这些特性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以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广玉兰》为例,具体谈一谈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与实施。
一、创设情境,期待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形成阅读期待,促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广玉兰》一文时,正是五六月份的时候,校园里的广玉兰已经迎风吐蕊。含苞的、半开的、盛开的,和枝头翠绿的叶片相依相偎,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学文之前,我将学生带到广玉兰树下,让他们看看、摸摸、闻闻广玉兰的花朵和叶片。学生兴致盎然,有的说:“老师,广玉兰的花瓣是柔软的。”有的说:“我发现广玉兰叶片的背面和正面不一样:背面有一层褐色的短绒毛,正面却是油亮光滑的,好奇怪!”……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交流了关于广玉兰的信息,学生从景观用途、药用价值、繁殖能力等方面对广玉兰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至此,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时,学生不仅阅读兴趣浓厚,而且对文中描写广玉兰花色彩和质感特点的“纯白”“青绿色”“柔韧而有弹性”,描写花开形态的“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凋谢”就都有了一个形象而直观的感受。
二、拓展思维,学会质疑
适时地引导学生质疑,既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可以挖掘文本资源,动态生成,从而实现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一)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疑
“敢疑”是“会疑”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呢?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把“你们”变成“我们”。在学习《广玉兰》一文时,有位学生问:“‘数世同堂’是什么意思?”刚问完,其他同学的手就举了起来,他的脸色马上通红。我知道,此时他最需要我的鼓励。“你看,同学们都想帮助你。可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自己解决,是吗?”我微笑着对他说,“联系第三自然段花开的各种形态想一想。”我提醒他。“知道了,同一棵树上有各种姿态的广玉兰花!”他兴奋地说道。“你真聪明!”我真心地赞扬他。这一过程中,我没有因他预习不扎实就批评他,相反,以鼓励和引导保护了他。长此以往,何愁学生不敢质疑呢?同时,还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对同学和老师的发言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
(二)引导发现问题,让学生有疑
刚开始时,学生提的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总是围绕着字词句展开,没有新意,也没有研究的价值。如何让质疑的活水长流,新鲜生动呢?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发现问题。
《广玉兰》第三自然段描写了花开的各种形态。我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有学生找的是“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一句。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1:这句话写出了广玉兰的香气十分浓烈。
师:说得多好呀!这句话写到花香了吗?
生1:没有,但是通过小蜜蜂就让我们感受到花的香气了。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都是写花香,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广玉兰的花很香,而要通过小蜜蜂来表现呢?
师:多有价值的问题!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我觉得通过小蜜蜂来表现更加形象。这个香味本来是靠嗅觉来感受的,可作者却用“迫不及待”和“钻”这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广玉兰的幽香引得小蜜蜂纷纷来采蜜,似乎整幅画面都变得活灵活现了。
师:这就是侧面描写的魅力。
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疑”就会源源不断,而且水平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会疑
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找文章的突破口,以求发现问题。一般是抓住课文的课题、重点句、关键词、空白处、首尾、矛盾处、特殊标点上设疑,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写作特点进行思考。
在学习《广玉兰》“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一句时,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形态的广玉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有疑,而且还想疑、乐疑。
三、各抒己见,合作探究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一一得到解决。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广玉兰》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1.当我们再次看到广玉兰时,你想怎样来赞美它呢?(指名回答)是的,作者在文中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出示,齐读)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2.作者为什么会对广玉兰有如此深的情感呢?文字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互相合作,寻求答案。(引导学生查找、阅读关于陈荒煤的书籍,上网搜索他的资料)最后学生整理出这样一段资料:1985年,陈荒煤已73岁高龄。当时他的许多作家朋友已相继离世,但他对生活依然充满热情,写下这篇文章。他说:“我爱广玉兰的嫩芽、花苞、盛开的幽香和洁白的花朵,但是更加使我敬爱的是玉兰花那棵挺立在枝头上不断哺育出新芽的红心!”1996年重病期间的他又创立并首次颁发了“夏衍电影荣誉奖”,用他那颗不死的红心把光和热留在了人间!
3.了解了陈荒煤的人生经历,再读他写的《广玉兰》,你有什么新的感受?(托物言志)
4.是啊,陈荒煤虽然写的是广玉兰,但更多表达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力的赞美。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指显示屏,齐读)
四、融会贯通,迁移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
学完《广玉兰》的第二自然段,针对文中“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这样的表达方式,我设计了如下练习,以达到迁移训练、内化情感的目的。
师:有时候,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爱之物或亲爱之人时,常常会觉得像作者一样无法用文字来准确形容。我们就学习作者的写法来练习表达。(出示,指名交流)
我真是无法说清爸爸的特点,说他和蔼吧,有时他也会对我大发雷霆;说他严厉吧,有时他也会和颜悦色地跟我谈话。
我家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会追着老鼠逗它半天;说它贪玩吧,它有时也会找一个阴凉的地方,美美地睡上几个钟头。
师:看来同学们已尽得作者表达的妙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们不仅了解了广玉兰花瓣的色彩和质感,感受到它无法言说的美,我们还学到了作者表达的方法。
新课标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呼唤课堂策略的改变。我们要掌握种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培养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