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板块一:直接导入,抛出问题
这是个神话故事,那它“神奇”在哪儿呢?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神奇”的呢?让我们潜心学文,揭开这神秘面纱。
板块二:开天辟地,感受“神奇”
1.出示要求:用心读第2-5小节,哪些词句能感受到“神奇”?圈划并简单批注。自己思考完毕,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第2小节
①他“一使劲、裂开一条缝”力大无比——神奇的力量——读出这股神力。
②“大鸡蛋”——神奇的大胆想象;
③“左手……右手……,一阵猛劈猛凿……破碎了”。
[播放音乐]想象:巨石是又大又硬,劈它凿它可不易啊。那当时盘古会怎样地猛劈、猛凿啊?(神态、动作)
④.“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原来天地是这样形成的啊,真神奇。这句话也神奇,自由读,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对仗描绘天地分离,上下句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男女生分读)
这种对仗句式在文中还有不少,学习时要留心,以后在写作中可以运用。
(3)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①看图,“撑”还可以用哪个动词?
②为何用“撑”?
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学生站立,不停地向上撑,向下踩。说说你们的感受?
④你们只用了20秒,盘古撑了多久?
⑤师生合作读:一年过去了,盘古头顶天,脚踏地,撑在天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一百年……,……还是……一万年……,……依旧……一万八千年……,……继续坚持……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撑”啊?
小结:简简单单几个词却将盘古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语言的神奇魅力。请把这种精神,这种神奇的力量融入朗读中。
板块三:化生万物,感受“神奇”
1.化生万物中具体说说神奇在何方?
2.描述性词的体会:括号里的这些词去掉似乎也行得通啊?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
这样的修饰词是描述性词语,把事物的特点非常形象地写出来。
3.读出这些事物的特点。
4.这里的语言也神奇,像首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变成诗的模式朗读。
5.男女生分读,读出节奏美和神奇的力量。(播放音乐)
6.盘古死了吗?它在哪里?
7.出示写话——你能否结合第7小节内容想一想,用上描述性的词,写一写:
初春,浮云悠悠,微风拂面,我仿佛清晰地闻到了他的气息;
听,春雷隆隆,我仿佛听到他的呐喊,聆听到他的细语;
那是光芒万丈、神采奕奕的太阳,我仿佛 ;
,我仿佛 ;
,我仿佛 ; 。
8.小结:盘古身躯虽倒下,但他的什么却永远留在了中华大地上?听,人们在赞美他——
9.出示背诵(播放音乐):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 ),发出的声音变成了( )的雷霆,左眼变成了( )的太阳,右眼变成了( )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 ),流淌的血液变成了( )的江河,筋脉变成了( )的大道,皮肤变成了( )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 )的雨露甘霖。
板块四:总结提升,留下悬念
1.瞧,他所化生的万物不正是我们今天美好的世界吗?(播放万物图)
这正是盘古的神力劈开的,是他的身躯化生出来的,多么神奇,难怪文中称他为“巍峨”巨人。
2.“巍峨”一般形容山峰的,这里怎么形容盘古呢?仅仅是身材高大吗?
3.这只是个神话故事,是个美丽的传说。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编出这样一个故事,并流传至今呢?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中华民族,文化璀璨,还有许多神话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读。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