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上了一堂看图说话课,因为课程没有规定选材,所以没有现成的参考材料,从选材到备课再到上课,我都很自由,也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现在,我将这堂课的感受总结下来,跟同行们分享。
一、选材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学生们才有表达的欲望。可见,说话课是否成功,素材的选择是关键,就像做饭一样,有好的食材,才能烹饪出美味的菜肴,才能勾起食客的食欲。这堂课的组图,就是我所选的食材。这些“食材”,我觉得是新鲜、上等的“食材”。因为这组图来自绘本《不一样的卡梅拉》,这是一套经典的绘本,曾在当当网畅销书单中名列榜首,可见它受欢迎的程度非同一般。里面的插图,惟妙惟肖,将一群小鸡勾画得活灵活现,动作、表情惹人喜爱,每一位读者看到后都会会心一笑。我选的组图,讲述的是太阳落山后,小鸡们一起疯玩的场景。它们有的在树枝上,手拉着手荡秋千;有的将大树当做滑梯;有的拿鸡蛋当足球,进行足球比赛;有的将食槽当做游泳池,玩跳水的游戏……各种玩法,令人眼前一亮。这样的组图,肯定能吸引和小鸡们一样年幼,一样爱玩、爱笑、爱闹的学生们。结果和我预设的一样,图画刚一出示,就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班里都是爽朗的笑声。
二、设计
有了这样新鲜的食材,怎样才能烹饪出美味的佳肴?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们将心中的千言万语有序、连贯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为了增强设计的连贯性、整体性,突出趣味性,我将故事的主角——卡梅利多作为整节课的串联人物,给小鸡们取新名字。我先给卡梅利多取一个新名字,因为它天天开心,能把快乐传递给大家,我给它取名为开心宝。接着,我出示开心宝的小鸡朋友们,让学生们试着给自己喜欢的小鸡取名字,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说话练习就这样展开了。接下来,我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将目光聚焦到串联人物开心宝的身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它和谁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玩的,玩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说完后,我出示范文,让学生体会范文是怎样有序、连贯地表达的。之后,我让学生选取画面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小鸡,和同桌一起交流。学生交流之后,我指名学生当众描述,指导他们将话说完整,说连贯。接下来,我创设情境“报社约稿”,启发学生将说的话写下来,并在写之前,回顾作文的要求和需注意的地方。学生完成后,我当堂展示、点评,表扬写得好的学生,指出学生写话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一个环节是创设相关情境,向学生推荐《不一样的卡梅拉》。
三、思考
这是我在脑海中精心设计的美味佳肴,可当我将这样的菜肴端到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的表现和我的预期相差很多。特别是在“趣说小鸡”的环节,学生不愿意表达,无论我怎么启发,怎么鼓励,举手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课后,我批改了学生当堂完成的写话作业,我发现有三四个学生在模仿我的范文,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为什么这么有趣的画面,会让学生出现语塞的情况?为什么经历了几个环节的练说后,学生的思路还是打不开?为什么自己寻找写作点的学生,语言没有明显的进步?这些问题困扰着我,我百思不得其解。
与课题组老师交流后,我第二天听了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公开课《去年的树》,结合自己的课堂,我悟出了以下几点:
思考一:不要试图在一堂课内将所有的写作知识都教给学生,应该紧抓其中的一两点,逐渐渗透。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利用文章的留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故事主角写具体,将对话中的提示语写生动,写出人物的个性。这样的课堂练笔,指向性强,一堂课下来,学生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一课一得。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只在黑板上板书了六个大字“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这是看图写话的总体目标,对这样的口号式板书,悟性高的学生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绝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而使这个目标缺少实际的意义。那么结合这堂课,我是否应该引导学生们重视小鸡们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力求更生动?
思考二:在引导学生写话时,泛泛而谈是不行的。王崧舟老师在讲座中指出,让学生写人物的形象和对话的提示语时,要给学生提供“词语库”;在引导学生写内心想法时,要让学生以“树呀树”为开头写下去,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写作的视角。他所面对的学生是四年级的,而我所面对的则是二年级的,我就这样放手让学生随意书写,看来对学生的情况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
怎样提高说话课堂的实效性?王崧舟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我们应该沿着这样的路,思考下去,实践下去,细化写作的要求,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所得,都能在练习写话的同时积累语言实践的珠子,日积月累,将语言实践串成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