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推想能力的培养

2013-12-29 00:00:00杨巧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5期

推想就是推测、猜想,在阅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于理解或含义深刻的词句,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进行猜测和推断。这就是新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的新要求——推想。阅读过程中的推想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它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积累对课文关键词句的意思进行猜想,是实现学生个性阅读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呢?

一、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推想

推想意为“推测”,即“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这是推想的基本方法:由已知的推想未知的。新课标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由此可见,推想的具体方法既可以“联系上下文”,又可以联系“自己的积累”,也可以综合这两种方法去进行。通过推想词句的意思,要达到“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目的。推想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推想。如在阅读时,把自己摆进去,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某个角色,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或把自己当成作者去感受,去体验。这样,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便会进行推想。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就内容而言,这些词句可能是生疏的,也可能是熟悉的;就位置而言,它们可能在课文的中间,也可能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甚至在课文的题目之中,所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认真。

《鞋匠的儿子》写的是林肯总统的故事。课文第一行就是“在林肯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歌颂一位名人、伟人应选取其最辉煌、最灿烂的内容做课文的题目,课文却以“鞋匠的儿子”做题目,这是为什么呢?而且“鞋匠的儿子”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都出自不同的人之口,其中出自参议员口中的是“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口中的是“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那这几处“鞋匠的儿子”具有什么样的含义,饱含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起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这些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去细细推想,还可以引导学生变换不同的身份去推想。例如,假如你是参议员,你说“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这句话是什么目的;假如你是林肯,你说“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这句话又是怎样的心情和含义?

二、有的放矢,让学生开展合理的推想

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去构建对新内容的理解。推想也是由已知的推想未知的。因此,学生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以及对课文的初步感受理解便是推想的基础。这时,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写司马迁在遭遇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咐,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但课文中对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一笔带过,他的遭遇交代得极其简单,导致学生对文中的“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难以理解。按理说,为降将辩护,不合情理,得罪了皇帝,入狱受刑,也是能够想通的。可司马迁为什么要为降将辩护?什么样的酷刑让司马迁悲愤交加?司马迁“悲”什么,“愤”什么?什么是“残”生?如果教师不有意识地将司马迁所受的刑罚,以及受刑前后的遭遇和心路历程等内容补充给学生,或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是很难推想出司马迁的“悲愤交加”,也体会不到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更体会不到司马迁的伟大。

同样,有些课文还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去进行推想。《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男、女孩子时有这样一句“……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身躯上喷发出的应是汗味啊,可怎么是“太阳的香气息”呢?汗味怎么会变成了“太阳的香气息”?这时,学生难以通过推想去体会冰心老人的爱。于是,我引导学生:“你看到一群鼻尖上闪着汗珠、小脸通红、身上喷发着热气的小孩,会有什么感受?假如你们的爸爸妈妈看到你们这样,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接着说:“红扑扑的脸蛋像不像春天里的花儿?”这样,学生便根据课文的内容,得出了正确的推想:儿童像花儿一样,他们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和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进而体会到儿童的朝气蓬勃,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感悟到冰心老人对儿童的爱。

三、矫正误区,关注学生推想的过程

推想是猜测推断,是学生由此及彼的思考。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存在差异,加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的推想往往是多元的。但是,并非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就没有标准而言。意义大体还是由文本规定的,建构的意义基本点还应该是一致的,还是有一定的所谓标准。所以,我们在学生进行具体的推想时,要充分关注学生是怎样根据已知的内容去推想未知的内容的,并让学生呈现推想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推想的结果,而且要让学生说出推想的过程,发现学生在推想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从而真正使学生在推想实践中学习推想,学会阅读。

《卢沟桥烽火》的第二小节中有“蓄谋已久”“挑衅”这两个词,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推想出了词的意思。我要求学生说出推想的过程,有位学生竟说日军不是“蓄谋已久”“挑衅”,是寻找失踪的士兵。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日军是怎样寻找失踪的士兵的,这样寻找的方式说明什么?学生们从“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偷偷”“摸来”“全副武装”“气势汹汹”,以及遭拒绝后,日军首先向中国军队开火,而且火力猛,人数多,显然是有备而来的,体会到日军“搜查”只是借口,说明日军谋划了很长时间。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推想,让学生敢于推想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等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对课文词句意思推想的差异。因此,学生的推想是具有个性的,各不相同,但这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所在。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对此,教师要宽容、善待学生的多元推想,尊重学生的个性推想,“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出现的错误或片面的推想,教师在尊重学生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推想,使学生重新获得对文本意义的建构,而这意义既有其个性、独特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时,教师只能作为一名组织者,而不是裁判员,不能以唯一的标准答案来判断学生推想的正误,而要鼓励学生敢于去推想。

《莫泊桑拜师》最后一段中写道:“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那莫泊桑记住了老师哪些话?会怎么去做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作出各种各样的推想。对此,只要合乎情理就行。

通过以上做法,学生逐渐在阅读中学会推想、敢于推想,并能正确地去推想。这样,推想能力提高了,学生便会对课文加深理解和体验,便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真正提高阅读质量。